【書評】《為什麼戰旗美如畫》---銘記🧎♂️⏬,是最好的紀念與緬懷
2024年05月19日 10:35:09 作者:潘宏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審核👩🏿🚀:
【讀書者說】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抗美援朝老戰士采訪實錄》(以下簡稱《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參考消息報社總編輯陶德言和新華社遼寧分社前社長曹智聯合主編的一本致敬“最可愛的人”的大型專題報道成果輯錄🎞,內容是《參考消息》2021年9—11月刊載的10篇“專家縱橫談”文章和70篇志願軍老戰士采訪錄💂🏻。在202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該書正式問世。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的出版,為抗美援朝戰爭史研究呈現了新成果🧘🏻♀️。書中收錄了軍事科杏宇平台和國防大學10位抗美援朝戰爭史研究專家⟹🙅🏽,在回顧和論述抗美援朝戰爭曆程的基礎上,對這場戰爭進行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深刻解讀,觀點鮮明而富有深意:或對中國抗美援朝出兵決策戰略考量進行分析,讓讀者領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艱難時刻,及時調整戰略重心👱,以國家利益為重,作出抗美援朝偉大決策的豐功偉績,以及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極具曆史借鑒意義的戰略指導👨🏿💼;或認為要從抗美援朝戰略決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對強敵要“敢于鬥爭💔、善于鬥爭、敢于勝利”🖕🏽;或通過梳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對手的看法——“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軍人”,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中國氣派和中國力量🫙。有關這場戰爭偉大意義的論述,讓70多年後的我們,進一步感受這場驚天動地的新中國立國之戰、正義之戰,對中國現代化國防和強軍之路的奠基性意義,以及外國人無法理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的不同凡響,深刻展現了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曆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資料圖片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的出版🈂️,為口述史研究增添了一部力作。“老兵訪談錄”采訪報道了70位志願軍老戰士和烈士親屬,再現了70多年前的戰爭和戰場,報道生動鮮活而富于曆史代入感,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什麼是不懼“粉身碎骨”的犧牲精神,什麼是烈火焚身時的鋼鐵意志🧑🏽,什麼是堅守坑道的饑渴與煎熬,什麼是幾十小時飛行起落訓練後升空“拚刺刀”的壯舉。
口述史的研究對象是參與和見證曆史的人,受訪者的大眾特性是口述史不同于傳統曆史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口述史發展呈現蓬勃生機且極具群眾基礎的重要原因。傳統政治史和軍事史專注精英敘事,或把高級將領視為天然的“主角”👨🏽,普通官兵在曆史中則難覓蹤跡。《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聚焦廣大志願軍普通官兵🌥,更關注受訪者口述史料的規模效應及其反映的時代信息和集體意識👠,進而體現了口述史來自大眾且服務大眾的社會功能🛀🏽。
傾聽,是對曆史參與者由衷地尊重;銘記,是為了更好地紀念與緬懷🤙✵。《為什麼戰旗美如畫》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曆史對話,為官修正史的“骨感”增添了大眾色彩與溫情,在致敬時代英雄的同時,成為抗美援朝口述史研究的一抹亮色🥬,彰顯了人民創造曆史的力量。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陶德言 曹智 編 紅旗出版社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的出版,為傳統媒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視角👩🏿✈️。全書用最中國式的話語風格,講述了曾經與世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聯合國軍”較量的70位志願軍戰士的戰場故事,讓世界知曉“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因為他們憑借血肉之軀與鋼鐵較量,用“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2023年11月,在第十批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後不久,筆者有機會到韓國國防部曆史研究所和外國語大學全球戰略研究院進行學術訪問👩🏼🦱。這次學術訪問,中韓學者都表達了加強學術與民間交往對話、推動雙邊關系向好發展的共同願望👛。《為什麼戰旗美如畫》的大眾敘事報道👮🏿,在戰爭紛繁的當今,有助于喚起人們對戰爭災難的記憶,傳遞珍視和平之聲,體現了中國媒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自覺🚄。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的出版,為新時代高揚正氣的社會輿論作了積極引導🧑🏻🤝🧑🏻。時代英雄是指引時代前進方向的信仰力量。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之所以被稱為“最可愛的人”,是因為他們用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革命忠誠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展現了信仰的力量🚣。正如《為什麼戰旗美如畫》一書的作者所言🙇🏽♀️,半年多來的采訪報道,有過淚水,有過感動,有過憤慨𓀎,有過激昂👨🏿🎤。只有親曆過戰爭的人,才知道血色裡的和平有多珍貴⛪️;只有與死神抗爭過的人,才懂得平安的生活有多幸福🎍;只有采訪過這些老戰士,聆聽過他們故事的人才明白👩🏿🎓:銘記👆🏻,是對這些“最可愛的人”最好的致敬。
“為曆史存證,為英雄留像”。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英雄🆒,新時代更是呼喚英雄輩出的時代🫲🏿。《為什麼戰旗美如畫》一書的推出,對大力營造全社會“學習英雄🫱🏽、崇尚英雄、關愛英雄”的氛圍大有裨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使其跨越時空、曆久彌新,世代傳承和發揚☝️🐞。
作者💤:潘宏(軍事科杏宇平台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