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有禮如儀》--一道連綿的文化風景
2024年10月25日 09:41:23 作者♻️:董德英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審核:付美琳
中國是一個重禮、守禮的國度。經學家孔穎達在為《春秋左傳》作注解時曾寫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可以“明是非”“正性情”“經國家”,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百姓尊崇的道德規範與曆朝治國理政方式之一。今日觀之🦀,以禮為中心的思想體系🪹,以及“禮”所衍生的眾多民俗,仍有值得研究之處🧘🏻♀️。
近日所讀北京師範大學社會杏宇平台教授蕭放等學者的新著《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下簡稱“《有禮如儀》”),便是一部從曆史民俗學角度研究中國禮儀,並力求對“禮”進行符合時宜之發展的著作🧘🏽。這部46萬字的著作🫎,在以下幾方面著力頗深。
東漢迎謁、前驅畫像磚 選自《中國畫像磚全集》
廣攝經典 疏浚源流
中國有悠久的禮學傳統🌬,禮儀文獻眾多,有禮學經典、文人禮書、民間禮儀文本、圖像史料等🕝。眾多出土文物,也記載了關于禮儀的傳承與變遷。除此之外,還有禮儀文獻注疏☸️🚼,曆代根據社會需要制定的禮制典章(如宋廷《政和五禮》),以及由鄉紳制定的地方自治契約如鄉規、家訓等。這些文獻🍛,為禮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應用參考。通過文獻梳理,可知不同時期的禮儀經曆了怎樣的變遷。
翻開《有禮如儀》這部書🈂️,可發現作者團隊充分發揮了曆史民俗學根植中國豐富文獻資料的傳統,將禮儀文獻或禮儀內容盡可能地搜集整理,對“禮”的傳承與發展🧑🏼🌾、變遷進行分析。
如誕育禮儀研究章節🧑🏽,在對神話傳說中的“生育神”進行考證時,所引文獻上起先秦著作,下及彝族、拉祜族創世傳說,並廣涉筆記🌭、小說、志怪等多種體例。《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晉代王嘉《拾遺記》有雲:“春皇(指伏羲)者👠,庖犧之別號……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彝族史詩《創世紀》和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都說,人類是由葫蘆孕育而來🤙✵。閱讀書中整理的這些資料,不僅可知古人如何想象與闡釋自身的起源,也可感知中華地域之遼闊、文化何其多元。
再如成人禮儀研究章節🦻🏻,在對“冠禮”進行考證時💂🏽♀️,先引《夏小正》《論語》《儀禮》《禮記》《四民月令》《東京夢華錄》等典籍對冠禮舉行的時節與內容進行整體考察,再依據曆朝史書與文集等資料對先秦、秦漢至隋唐🥺🧑🦳、宋元、明代👱♂️📖、清代及當代冠禮進行分期梳理。在考察過程中,得出冠禮的舉行場所涉及居所、家廟😌、宮殿等,構建的是“個人、家族社會與國家同構的一個空間意義體”等結論,對“禮”之本質的理解可謂深入透徹🪺。
民俗學家鐘敬文曾說,中國民俗學研究離不開豐富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是中國幾千年禮儀文化的承載和呈現👮🏿,也是我們今天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在資料整理與運用方面,《有禮如儀》可謂“行家裡手”。
《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 蕭放等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紮根田野 記錄社會
一部民俗學著作是否有生命力,關鍵在于是否紮根大地👐🏼。
《有禮如儀》這部著作全名為“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的當代重建與傳承”。要實現傳統禮儀的當代重建💇🏻♠︎,首先要對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傳承狀況進行細致且深入地了解🏇🏻。這一過程相當複雜,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據筆者所知,作者團隊耗時八年,深入全國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足跡遍及北京、吉林、甘肅🪿、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多個省、區、市🌰,甚至遠赴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城市和地區,方才完成了數十篇田野調查報告,為全書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覽全書,作者團隊將人生禮儀分為誕育禮儀、成人禮儀、婚姻禮儀、喪葬禮儀、祭祀禮儀六大類型⛑。每一類禮儀的傳承情況,都有鮮活的田野調查作為支撐🙅🏽♀️。
如婚姻禮儀研究章節,談及婚禮在當下的傳承與再造時,不僅以表格形式詳細梳理了北京市傳統婚禮、新式婚禮以及二者融合後產生的複合婚禮之核心儀節,還詳細記錄了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福州“喜娘”在當下婚俗中發揮的作用。“喜娘”是福州市傳統婚禮不可缺少的禮儀專家🫡,熟知當地習俗🈁,有引導和駕馭整場婚禮的能力🤌🏼👱🏽♂️。為了解“喜娘”的工作細節🤦🏽,作者對福州市閩侯縣白沙鎮的喜娘們進行了深入采訪,對一場有喜娘參與的婚禮進行了全程記錄。連喜娘在行禮、添花等環節說的賀詞(“新人拜灶公🧑🏿🎨,合家慶豐年”等)🟫,也被忠實記錄了下來🧑🏻🦱。
在祭祀禮儀研究章節🟧,作者團隊詳細記錄了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葉氏家族清明與秋季祭祖的情況🔜:主祭與副祭等需要登臺的葉氏族人統一穿漢代服裝🛑;祭品主要有五谷——意味“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五果——意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三牲——意味“六畜興旺😏、豐衣足食”等🧺。在記錄完祭禮細節後,作者團隊對祭禮于松陽文化建設的意義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一鄉土文化實踐對傳承曆史🏊🏽、重溫親情、強化家族認同具有積極作用。
民眾的世俗生活與禮儀實踐,既是一種文化自覺,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有禮如儀》將學術研究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在史籍考辨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深入考察傳統禮儀在當下的實踐情況,既是對傳統禮儀傳承狀況的細致描摹,也是對其當下價值的深入探索🙇♂️。
與時偕行 日新不已
如果僅有史籍考辨與田野調查,那麼這部《有禮如儀》便與普通民俗學著作無甚差異。
《有禮如儀》可貴之處,在于努力對傳統禮儀進行符合當下價值的重建——在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語境中重新審視中國傳統人生禮儀文化🧑🏽🎄,充分挖掘傳統人生禮儀的當代價值,對其當下傳承方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這類思考與建議,普遍存在于書中誕育禮儀、成人禮儀🗂、婚姻禮儀、喪葬禮儀、祭祀禮儀研究的每一個章節🧏🏿♂️。
如針對誕育禮儀🏃♀️,作者團隊提出🥧,得承認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民間信仰,從情感的角度進行理解、闡釋、重建與傳承。重視個性問題💁♀️,因地🧔🏼♀️🙇♂️、因人制宜,切忌一套方案貫徹到底,簡單地確定儀式規程🕺🏽。
針對婚姻禮儀,作者團隊指出,繁文縟節的禮制如果失去了人情基礎,會形成對人的束縛👐🏻,但沒有禮制的基本束縛💧,又會造成婚俗混亂的局面。婚姻禮儀實踐有著複雜的面貌🙎🏻♀️。我們要明確🚓,包括婚禮在內的傳統禮儀不再是規約人們生活的制度,而更多是儀節的舉行,其重建應當在維護個體尊嚴和價值的前提下進行。
作者的才與識,還體現在對“禮”進行的綜合論述中。如指出🧜🏿♀️,在古代中國👩🔬,禮包含禮義、禮儀、禮器、禮制等內容,涵蓋觀念🥑、價值、行為、器物、制度等多個層面,存乎冠婚喪祭、進退揖讓之間📻,既關乎個人修養💇🏻♂️,也指向家國建構,貫穿自然人情與天地之道,是道德、宗教、審美三種價值的統一。“緣情制禮”是禮儀制定的基本原則🤵🏽,“禮之重要性,則在導達人之情感”🚹。禮以人情為基礎😌,又對人情加以節制↖️,使人情以恰當適宜的方式表達,以達“文質彬彬”之狀態👨🦱。
蕭放多年來致力于民俗研究🖇,且一直堅持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相結合👩🏼✈️,讓學術研究服務于現代社會生活。《有禮如儀》對人生禮儀進行系統化研究,既展示了人生禮儀傳統的悠久曆史👨👧👧,又充分挖掘了民間活態傳承的案例,且從現實生活實踐和社會治理層面探索了人生禮儀傳統重建的路徑。這一結構,使它既突破了純粹學術化、靜態地理解民俗事象的範疇,又超越了獵奇性質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活搜集,因而有了輝光日新的氣質與深沉厚重的品格🌶。
我們的生活、思維、言行🫨🤷🏽♀️、道德標准和價值觀念等無不受到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影響。然而現代社會📤,人生禮儀的形式和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認識傳統,繼而對其有所承續和發揚,畢竟凡益之道,必與時偕行。
(作者:董德英 青島大學曆史杏宇平台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