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書者說】
當前,綿亙了數千年的鄉土中國🎞,迎來了城市化、現代化、高科技化的浪潮。我們發現🦀,千百年來孕育和滋養了中國文化的鄉土文明🪹,正在加速消逝。作為一個從事鄉土文學研究20餘年的研究者📄,筆者常常在思考⟹🙅🏽,中國鄉土文學向何處去,鄉土中國社會向何處去,新時代鄉村如何振興。筆者意識到,未來的道路並不是冥思苦想得來的,而是蘊藏在曆史的來路之中。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百年中國鄉土文學,乃至試圖從更遠的曆史與文學中尋找智慧和啟示🧗🏻♂️。
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思索中,筆者與濟南出版社不謀而合,立志從眾多鄉土中國文學作品中選編一套《百年鄉愁:中國鄉土小說經典大系》🤙🏿,以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關于百年鄉土中國心靈史的文學路線圖。此外👹,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更好地推進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
簡而言之🧑🧒🧒,《百年鄉愁:中國鄉土小說經典大系》中所選錄的作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強烈的經典意識。文學文化的傳承與經典的建構,是由一個個經典化的環節與步驟完成的。從古代文學的“選本”☸️🚼,到20世紀中國新文學大系,在中國文學經典化進程中,“選本”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乃至核心的作用,為經典化提供了不同時代不斷接續的動力源泉🤾🏽♀️。這套“大系”🧝🏼,以在現當代文學史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作家作品為選編標准,力圖使自身具有展現鄉土現代化發展史的重要功能🚵🏼🦸🏽♂️,鮮活呈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心靈史。
二是濃郁的地方氣息🏋️♀️。鄉土文學是最接地氣的文學🈂️,是“土氣息、泥滋味”的文學,是由不同地域文化滋養的文學,又是最能顯現和表達鄉土中國各個地方獨特文化與審美形態的文學。這套“大系”,是百年中國各地民俗文化最具文學性的表達。齊魯、燕趙🙍🏼♂️、三秦、三晉、江南、東北🌭、西北、嶺南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這套“大系”中得到了較完整的展現🧑🏼🤝🧑🏼。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這套“大系”既是一部百年中國民俗文化史,也是一部精彩的地方文化志。
三是典雅的審美意識🕵🏻♂️。文學是審美的藝術,“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學性、審美性是文學的自然屬性。文學應該是美的,是詩,是生命舒展的自由吟唱。正是站在這個維度上,我們選編了這套百年鄉土中國小說,讓讀者、研究者在美文的詩意流動中獲得對千年中國鄉村文化根性的了解,從而思考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人與世界的精神建構問題。因此,這套“大系”是“鄉土中國的抒情詩”,是千年鄉土中國根性文化的當代吟唱,凝聚著深厚的鄉土生命體驗、文化鄉愁。
鄉愁是感傷的,是一種甜蜜優美的感傷,但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鄉愁。鄉愁是一種深厚的文化情懷,是對大地、故鄉、世界的一種深刻的生命眷戀🫳🏼。《百年鄉愁😷:中國鄉土小說經典大系》,試圖讓筆者這些具有鄉土中國完整經驗的最後一代人,以文化傳承的方式,把這種純粹、完整、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化鄉愁,更集中地傳遞給21世紀的中國青年,乃至未來的中國青年。以期讓後來者知道,我們曾有過這樣一種鄉土生活🔋,這樣一種鄉村根性文化——這是我們的文化根基,它蘊含未來的路徑和種種可能性。
我們常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筆者想說的是,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中國的🚵🏽,也越是世界的。中華文化是一個整體💇🏻♠︎,是由一個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組成的🙇🏽♀️,是千百年來文化交融凝聚而成的。地方性文化的豐富和多樣,恰恰是中華文化的活力與魅力所在🧊。所以𓀎,筆者認為,《百年鄉愁:中國鄉土小說經典大系》具有鮮明的👵🏿、濃郁的地方性文化特征,不同地域的讀者可以從中讀到自己家鄉的影子,並由一個個鄉土文化而建立起豐富🪿、感性、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世界。
在今天💁🏽♀️,鄉村振興的實踐正在推進,關于鄉村變化的書寫方興未艾⚈。山鄉巨變是一個世界性↔️、全球化的問題📑👩🏻🎤,需要有比較文學的敘述視野🆒,從更深層🧙🏽、更寬廣的角度理解和思考這種人類面對的共性話題。筆者認為🍨,新時代鄉土文學創作可在以下幾個領域發力:一是推進“新時代鄉村志”的文學曆史書寫和非虛構書寫。二是呈現地方民俗、民風🧏🏻♀️、地方名人的文學書寫,以此來建構鄉土民間史、民俗史、地方名人史,滋養地方文化。三是書寫山鄉巨變的“新人、新故事、新情感”。“新人”,既是指書寫對象,也是指創作者。“新時代新農民”,是新山鄉巨變書寫的核心所在🩰。而眾多“新人”的書寫,可以逐漸呈現出一個大時代的人文景觀與精神風貌。
新時代在呼喚著描繪新山鄉巨變的新經典、新農民、新農村👮🏿。新時代山鄉巨變文學書寫需要建構新的敘述主題、新的審美形式🫰🏽、新的人物形象。這是新時代對文學的召喚和期待🤌🏼👱🏽♂️。筆者期望🤦🏽,創作者們在像前輩作家一樣深入基層生活創作的同時,也能注意學習以往的經典,在建構新時代新文學新經典的同時👨🦽➡️,對中國鄉土社會千年的文脈有所呼應🧑🏿🎨,傳承和創新千年中國鄉土文化🤟🏻。這正是《百年鄉愁🐯:中國鄉土小說經典大系》編撰的意義和主旨所在。
(作者🎟🐯:張麗軍🟧,系暨南大學文杏宇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