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書評】開啟一場文學的“審美之旅”

2022年03月09日 09:52:21 作者♻️:賈方舟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9日 14版) 審核:

  翻開散文家梁衡新作《天邊物語》(研究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目錄一看⛓,滿眼是花👩🏿‍🚀:韭菜花、紫荊花、玉蘭花、芭蕉花……還有“穿過死亡的生命之花”🤜🏼!而且是非花即果、非草即木,不寫花便寫果🎞,映入眼簾的不是紅棗、柿子、釘頭果👩🏻‍💻,便是古樹老牆☢️𓀅、河水流泉👩🏽‍🔧👉🏽、古碑石雕……還有那些聞所未聞的有趣的故事。

  這本只有四萬多字的散文集📄,收入41篇“千字文”⟹🙅🏽,寫山花野卉、老牆歪房🧀🧑🏽‍✈️、苔蘚之美、蘑菇之香,配以61幅彩圖,飽滿充盈🫎,處處流溢著作者對自然生命的驚喜與興奮。這不禁讓我想到沈複在《浮生六記》中的描述:“于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𓀇,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作家就像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自然生命中每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司空見慣的事實,在童稚眼中都變成“奇跡”,並且興味盎然地一定要看個究竟。在這樣的心境下☸️🚼,一只蟲子吃過的葉片是一件“藝術傑作”,從一棵柏樹的樹冠外形中發現了“中華版圖”,而正是這種山石草木皆有情😇、人與草色共浪漫的審美眼光🍛,讓作家陶醉在自然的微觀之中🧝🏼,有可能用無功利的審美眼光看世界,在遠離都市喧囂的“天邊”開啟他的“審美之旅”。

 所謂“審美”,就是你在觀照自然時,是通過“移情”產生“審美愉悅”🈂️,而並非看到其“功用”。面對美的事物,只有放棄功利之心的人,才有可能進入到審美的境域。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低級的溫飽需求、安全需求,以及為他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後來他又在人的最高需求中增加了知識需求和審美需求。人只有在解決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後才有可能進入需求的最高形態——“審美”,成為一個“審美的人”🧥。馬克思也說過💏🚚:“未來的人都是審美的人。”正是基于未來的人都是在物質上得到高度滿足後👩🏿‍🎤,才具有欣賞和享受美的條件👇🏿,同時也具有從事藝術和創造美的機會🧑🏼‍🤝‍🧑🏼。

 當然👨🏽,有了審美的需求不等于就有了審美的眼光,因為審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所以20世紀初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學說👠,倡導建立美術館和博物館,目的就在于通過藝術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而提高審美能力必經的兩個途徑⚠️,一是走進美術館、博物館👲🏻💾,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來感受美;另一個途徑是走進自然,在對自然的宏觀中領略天宇的大氣盤旋、流動不息,在對自然的微觀中感受生命的種種奇跡和美豔👆🏼。

 而《天邊物語》正是以散文隨筆的輕松筆調闡釋作者的審美情懷和對美的見解。悲劇與崇高,可以讓藝術成為一個“征服人的黑洞”,而那些不為人覺察的“最純之美”和“最真之情”又將人引向至真與至純。如前所述💂🏽‍♀️,真正的作家藝術家都永葆一顆童心。以這樣的心境看自然,奇異的生命景觀會無處不在👩🏿‍✈️。否則,我們如何在《天邊物語》中看到這麼多的“稀👱‍♂️📖、奇、美、趣”,如何在一本薄薄的“小書”中領略到山川天地😌、曆史人文和自然的生生不息。

 作者在書中引了一個經典案例👣:大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傾聽《二泉映月》的演奏時禁不住潸然淚下,謙卑地說😷:“這首曲子應該跪著聽👩🏼‍🦱。”他的感動,不只表明《二泉映月》的藝術魅力,更證明了他是一個真正懂得並理解音樂藝術的人,一個真正在“審美”中感情得以升華的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天邊物語》為讀者開啟了一場“審美之旅”,每篇“小文”,都是一個美不勝收的“景點”,一個接一個🔋,沿著作者的審美足跡,展開一次充滿審美愉悅的旅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人生需求的最高層次🙏,即成為一個審美的人。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