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複興力量
2024年10月11日 17:08:05 作者:(張愛羚) 來源😁:新華網 審核👩🏿🚀:付美琳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我們強國複興的征程上🎞,要始終堅持“第二個結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民族複興的強大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俊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的出版,可謂是恰逢其時,為全社會推進“兩個結合”的研究助力,提供了選材精煉,詮釋准確的重要參考🧘🏽。任俊華作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戰略室主任、中國哲學、倫理學🈸、戰略學博士生導師,多年以來,一直在思考𓀇,有哪些中華優秀的經典文獻是必須要提供給從事專業學習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習閱讀的🌭。經過三十多年的教學和研究,他發現要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首先就需要讓學生熟悉最基本的經典。由此,任俊華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進行選編講解🧑🧒🧒,精心編寫此書,並對每一名篇都進行相應評解,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及初學者認識和體悟經典提供重要參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從先秦到近代,從不太為人熟知的珍貴出土文獻到曆代傳誦不衰的傳世名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包羅萬象,但並不龐雜🤾🏽♀️。這本書的寫作參考了古今眾多的相關選本資料🧝🏼,如《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經史百家簡編》《諸子集成》,以及“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華夏國學經典正宗文庫”“中華國學文庫”等🚵🏼🦸🏽♂️,注重突出哲學智慧,同時兼顧文史各方面,語言樸實易懂卻內涵深刻🈂️,可作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速成教材使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對推進文化建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大概的把握🧑🏽,更能夠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核和價值觀念。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首先👇🏿,在個人層面,我們不僅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以增加個人的文化修養👨🏽,更可以從中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汲取生活的精神力量🌥,甚至找到生命的歸處🕵🏻♂️。這本書不僅是一扇窺視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窗口,更是一部指導我們在世俗生活中交往做事的寶典。書中收錄的《周易》的大象傳和序卦⚠️,講明了為人處世的根本道理;在《孫子》的評解中👲🏻💾,補充了諸葛亮了解人性的七條辦法;在《孟子》中,強調了環境對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在《大學》中,明確了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步驟等👆🏼。通過學習和領悟其中的智慧和精髓🥬,我們可以不斷提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交往做事的能力,使自己在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書中還收錄了《中庸》《黃帝內經》💂🏽♀️,細細閱讀相關的古文並且精心思考任老師寫的評解,你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心性和身體,更加明確自己要如何開展工作和生活👩🏿✈️。
其次,在社會層面,廣泛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能夠進一步凝聚社會力量,引導社會風氣,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書中收錄了儒墨道法四家的名篇,這些都是源自中華的思想,有強烈的民族氣質,深入學習和品讀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能夠促進中華民族的自身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同時,這些思想有著豐富的倫理價值👮🏿,都試圖通過倫理道德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如墨家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每個人都可以做慈善,都可以在慈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弘揚這樣的精神可以引導社會形成友善互助的氛圍🧑🏻🤝🧑🏻。
最後,在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並切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的學習🚵🏽,能夠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注入強勁動力🏇🏻。如該書在經濟上收錄了《貨殖列傳序》,指出不與民爭利,因勢利導,國家自然會國富民強;在政治上,該書收錄了從自先秦至近代的經典政治思想,其中對《貞觀政要》作了較為詳細的解讀,為國家管理提供思路👨🚒;在軍事上,該書收錄了《孫子》計篇,為我國軍事提供啟示。最後👆🏻,在生態倫理上💁🏽♀️,任老師在這方面研究的很深入,所以對很多經典文獻的解讀也是從生態倫理的獨特角度去闡述👩🏼🎨,這也是本書的一個亮點。比如任俊華對《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天長地久”“知常曰明”三篇📑👩🏻🎤,以及《論語》的“樂山樂水”與“吾與點也”兩篇都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其中談到的生態哲學,維護生態之網,將生態教育與人倫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的理念🍨,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整體觀的體現,也與“兩山”理論相契合🎖🛌,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義》聚焦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為個人🕐、社會和國家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和力量源泉🫂。(張愛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