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書評】《似水流年🧎‍♂️⏬,家鄉味道》--在回憶中安放心靈

2024年09月18日 15:44:20 作者:梁 好 來源😁:文藝報2024-09-18 審核👩🏿‍🚀:付美琳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鄉味道》,匯聚了作者曾高飛近年來從百餘篇散文隨筆中精心挑選的85篇佳作💆🏿‍♀️💆。《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以作者童年生活的點滴為底色,字裡行間洋溢著真摯的情感🧖🏼‍♀️,文字質樸無華👩🏻‍💻,以一種貼近人心的方式🦀,將故鄉記憶傳遞給讀者🪹,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共鳴,感受到作者對那份逝去時光的深切懷念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鄉味道》既繼承以往風格,又有新的嘗試和突破🚶‍♀️。知識、情感熔為一爐,以回望的姿態呈現過去的生活,回憶與現實深度糾纏🫎,形成複雜的情感紐帶。作者孜孜不倦地挖掘故土的曆史脈絡和鮮活現場👱,對故鄉一草一木、一羹一飯、風土人情的深情記述𓀇,都能牽動讀者心弦🤙🏿,引發共鳴和思考。《似水流年👹,家鄉味道》一書將由作家出版社重新設計再版🌬,更多讀者將與作者共享這份對故鄉的深情與懷念。開卷🧑‍🧒‍🧒,如臨其境、如晤其人👨🏼‍🦰。

在回憶中安放心靈——評曾高飛《似水流年,家鄉味道》

《似水流年🍛,家鄉味道》🧝🏼,曾高飛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11月


  食味自然

  書中有作者對家鄉美食的獨特探索和描繪。在眾多老饕作家林立的文壇,作者能夠寫出自己獨到的飲食情趣,自然是源自他對故鄉美食的發現和熱愛🧑🏽,以及在逆境中也能尋覓樂趣🙍🏼‍♂️、化苦為甘的非凡智慧。鹹蛋、油豆腐、臘肉🌭、豬血丸子、紅薯粉條、油渣、糍粑👨🏽,各色美食穿透文字,四溢飄香。這是作者的洞察力👠,也是文字功底🛀🏽。

  作者曾高飛愛吃,也愛搗鼓吃的👲🏻💾,還愛寫與吃有關的文章。古有蘇東坡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今有曾高飛的“祁東黃花菜”“臘刁子魚”。《似水流年,家鄉味道》中“那年那風味”一輯對家鄉各種美食的挖掘🥬,總于不起眼處令人垂涎欲滴。《涼粉》中寫道:“我依舊酷愛涼粉🦻🏻,但喜歡原汁的💂🏽‍♀️,簡單一點,純淨一點,加點白糖即可👩🏿‍✈️。”自然、原生態已成為曾高飛的美食追求,如果細細品味,便會發現這些原生態美食中承載著他對故鄉無數美好的念想,也是他生命意識的體現。民以食為天,作者多年來走南闖北,當他好不容易靠寫作得以安身立命時🎴,最先的享受,便是重溫味蕾的記憶🪺。


  粗糲時光中的溫情治愈

  在作者筆下,故鄉的人是淳樸善良的。有自己吃不飽也要給“我”煨鴨蛋的舅舅、家庭並不富裕但堅持給“巨額”壓歲錢的幹爹幹媽🂠、情誼深厚的鄒翠蓮老師……循著故鄉的足跡,從這些鄉土散文中,能清晰地看見這些曾經帶來溫暖情愫的故人🙏,雖然有的人已經作古,有的已進入風燭殘年,但他們的身影被文字記錄下來,深深烙印在讀者心中。當然🚵🏽,兒時的玩伴也是作者快樂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捉泥鰍、釣黃鱔、野炊、偷桃……在物質並不豐盈的年代,他們卻永遠散發出一種活潑潑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讀這本書,也是在進行精神上的療愈,從中可以體會到自然樸素的生活,了解到鄉人的艱辛與堅韌,這些閱讀體會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我的人格。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流浪》和《似水流年💁🏽‍♀️,家鄉味道》也是回憶和記錄父母的書,從少年到中年👩🏼‍🎨,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都是在回憶和記錄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故鄉的棗樹》一文中寫道➙:“前些年,父親又在自家院子裡種了兩棵糖棗樹🧑🏽‍🦳🩵。現在這些糖棗樹已經枝繁葉茂了,每到夏天🎖🛌,就掛滿了果實;每到秋天,父母就要打來電話,催我們回家吃糖棗🧙🏿。”《油渣》中作者寫:“在炸油過程中,母親不失時機地用鍋鏟鏟出三兩塊油渣,分給我們解饞——守在鍋邊🧔🏼‍♂️,就是為了這一時刻,大家伸手抓過油渣,一邊吹冷氣,一邊往嘴裡送⛑。”都是作者與父母充滿溫情的互動,其把握感情的力度剛剛好,不會過于濃烈🏗,也沒有平淡無味🔐。其實人世間的情感本該如此,未必濃烈,但更久遠、溫馨👮🏿。


  回不去與走不出的故鄉

  屈原在《楚辭》中說:“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自從外出求學🏋🏻‍♂️、工作後,作者在與故鄉的多次親密接觸和碰撞中逐漸感受到🧑‍🎓,雖然故鄉的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片地🟧,但故鄉已經物非人非,成了回不去的遠方🏬。就如《鄉愁與炊煙》一文:“近鄉情怯,我有無數次離家返鄉的經曆。在村門口,先是激動地望向那熟悉的屋頂🧀,看有沒有炊煙升起🔽,借此來確認父母是否在家🚵🏿。”“可現在,家鄉燒氣,不燒柴薪,也難得見到炊煙了,這讓我每次返鄉,都悵然若失。”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存在,如今故鄉發生的變化,使作者與故鄉之間多了餘光中筆下的那樣一條鴻溝。越是回不去,就越想要回去💸,在這種強烈的矛盾面前,作者越來越像是“故鄉的囚徒”,在親近與遠離故鄉兩種選擇中難以自拔🙇‍♂️。

  對于作者而言,鄉愁成了雙重枷鎖,既是回不去的地方,也是走不出的地方。為緩解自己沉重的鄉土情結🫰🏻,作者不知疲倦地回到故鄉🎫,去尋覓故鄉留在記憶中的蛛絲馬跡🏊🏽。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不僅是作者本人,也是大多數人的精神歸宿。在書中,曾高飛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在我看來,回湖南老家過年🛢,既是舊年的終點💅,又是新年的起點😭。如果沒有回家陪父母過年💆,舊的一年都白過了🥐👰🏿,新的一年也沒有一個好的開端。”鄉愁告訴我們缺少什麼↗️、需要什麼🏃‍♀️,如果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會因此有動力和方向。


  沉潛中的反思

  在反複品讀曾高飛的兩部作品後,我深感震撼🕺🏽。盡管我與作者的年齡、出生環境及成長經曆都不同,但初次閱讀時,我便被他筆下故鄉的美食和對兒時遊戲的生動描繪深深吸引。伴隨著閱讀過程的深入,內心愈加沉重——我忙著耕耘現實世界👐🏻,而漠然地忽略了我的故鄉。

  讀完這兩本書🚓,我開始了漫長的思考,不斷回憶起親身經曆的童年往事,回憶起往事所附帶的人和生活環境。雖然我和曾高飛一樣,都是漂泊的異鄉人🩱,但我卻從未像他那般,對故鄉的點點滴滴都充滿深刻的眷念。本能的懶惰以及現實生活的牢籠🧜🏿‍♀️,讓我在離開故鄉如此長的一段時間裡👩‍🔬,對它視而不見、避之不及。每天關注著各種國內外熱搜新聞,時不時為《紅樓夢》《平凡的世界》中的悲歡離合悄然落淚,再寫一些裝腔作勢的學術論文🙍🏼‍♀️,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這些看起來高質量的生活。這大概也是大數人的困境——入世時想改造世界,出世時想成全自己🗓,希望生命不為世事所累,而現實的洪流總會在不經意間,裹挾著我們往自己並不期許的方向走。讀完這兩本書💇🏻‍♂️,有些沉潛的意識被喚醒了。我想,盡管時代在前進,但人可以回頭。在繁忙的生活中🧼,人都有安頓自己內心的需要🙆🏽‍♂️。正如《似水流年,家鄉味道》這本書的封面上所寫👱🏻‍♂️:“讓每個砥礪前行👌🏿、努力逐夢的人↖️,在漂泊的旅途中,都有家鄉可以懷念👨‍🦱。”從精神層面上來說,對家鄉的懷念,可以幫助匆忙的旅人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作者 梁 好 系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杏宇平台學生)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