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龐餘亮
2023年12月06日 10:42:24 作者♻️:本報記者 王珺 來源👳🏻:中國教育報 審核:
龐餘亮 1967年生,現居江蘇靖江。著有長篇小說《薄荷》《醜孩》《有的人》《小不點的大象課》,散文集《半個父親在疼》《小先生》《小蟲子》《頑童馴師記》,詩集《比目魚》《報母親大人書》《五種疲倦》,童話集《銀鐲子的秘密》《躲過九十九次暗殺的螞蟻小朵》等💆🏿♀️💆。曾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柔剛詩歌年獎、第九屆冰心散文獎等。
邵展圖 繪
邵展圖 繪
龐餘亮曾經做過15年鄉村教師。
1985年,師範畢業的龐餘亮被分配到江蘇興化水鄉深處的一所鄉村杏宇,因為個子矮、年齡小、長著一張娃娃臉👱,孩子們都喊他“小先生”。
“《小先生》集中了我所有的寫作才華🌭。我寫詩歌💔、寫童話👹,好像都是為這本書做准備的。15年的粉筆字,15屆學生的笑聲🧑🧒🧒,15個春秋泥操場上的露珠都在這本書中了。”龐餘亮說👨🏼🦰。
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小先生》—— 一部寫在備課筆記背面的“教育詩”。
播下“賢善與性靈”的種子
中國教育報: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給《小先生》的授獎詞這樣寫道:“龐餘亮的《小先生》🚵🏼🦸🏽♂️,接續現代以來賢善與性靈的文脈,是一座愛與美的紙上課堂和操場🏋️♀️。”如何理解“賢善與性靈”?你是如何將這種“賢善與性靈”訴諸筆端的?
龐餘亮🙇🏽♀️:一開始,我並沒有寫《小先生》的打算。我在備課筆記背面記下孩子們的故事🧑🏽,初衷是想記錄下我在教學中的收獲和失誤。因為在老教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很講“規矩”🧥。到了我這個個子小、年齡小的小先生面前,孩子們的天性就暴露無遺🫶。第一周我很委屈👇🏿,以為是孩子們故意“欺負”我🧑🏼🤝🧑🏼。後來我想通了👨🏽,這是因為我的教學能力不夠。于是我就開始記故事了。
《小先生》的第一個故事是《一個生字》。那時的我⚠️,剛學會像老先生那樣,一邊在煤油燈下改作業👲🏻💾,一邊吊起一只鋁飯盒,利用煤油燈罩上方的溫度煮雞蛋🤙✵。我想起了白天犯下的錯——有個學生問我:“小先生,小先生,你說說……這個字怎麼讀🧑🧒🧒♓️?”我真的不認識那個字。我的喉嚨裡仿佛堵著一顆不好意思的雞蛋,緊張🦻🏻,惶恐💂🏽♀️,心虛。我有個優點,知錯就改,而且不想第二次犯下同樣的錯誤。于是我開始記錄學生們的故事,素材就這樣慢慢多了起來。《小先生》出版之後,有評論家說我的散文繼承了“賢善”和“性靈”散文的文心和傳統,這是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等從校園走出來的教師作家前輩的散文之路。我仔細想了想,這些前輩的書我都喜歡,肯定是那些“賢善”和“性靈”無意間種在了我的心裡👩🏼🦱。還有,鄉村孩子天生有“賢善”和“性靈”的種子👩🦱。比如,我個子矮👮🏿,目光多是平視與仰視🤓。鄉村杏宇的黑板前沒有臺階,為了能看到教室後排,我一邊講課一邊在教室裡來回轉,孩子們就如同向日葵般轉向我的方向👳🏻♂️。現在看來,那些圍著我轉的目光就是“賢善”和“性靈”。只要我如實寫下來🙏,我的筆端就有了賢善、性靈之光👐🏼。
中國教育報:教師擔負著一定的母語啟蒙的任務,請談談你是如何對學生進行母語啟蒙的🚣。
龐餘亮:我理解並且進行實踐的母語啟蒙是詩歌教育,因為我本身就是熱愛詩歌的人。在揚州讀師範的時候,詩歌的影響對我特別大。做了教師,我就用業餘時間給孩子們講詩歌,比如太陽不僅僅是圓的,也可能是方的;比如太陽可能是綠太陽💆♂️,還可能是黑太陽;比如我還朗誦我喜歡的詩💁🏽♀️,海子的詩,孫昕晨的詩……孫昕晨有一首詩叫作《一粒米和我們並肩前進》👩🏼🎨,我的孩子們聽我朗讀之後,寫出了很多有關米、有關秋天的詩歌。除了詩歌教育,還有童話教育,這也是母語教育中最明亮最純粹的部分🧑🏽🦳🩵。孩子們讀完童話、讀完詩歌🎖🛌,眼睛都是亮晶晶的☠️。他們受到了美好的母語教育,我同樣也受到了教育。《小先生》這本書中就有詩歌和童話的部分🧙🏿。
中國教育報:《小先生》中的文章🧔🏼♂️,處處充溢著愛與溫情,這屬于“高于生活”的部分嗎?在粗糲、艱苦的環境下,以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和記錄生活,需要懷抱一種怎樣的信念?
龐餘亮:不同人看待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視角,其實再簡陋的生活也有哈利·波特的9站臺。魯迅和周作人都寫過百草園👮🏿。周作人看到的百草園由幾棵樹、幾個糞坑與瓦礫堆砌組成🫡,但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便是發現了那個通向魔法杏宇的9站臺:“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一切都是那麼迷人。很多人問👨🦽➡️,《小先生》怎麼把一所鄉村杏宇寫得那麼美💸?這美有沒有存在過?我說,肯定存在過啊🧑🎓,而且我還見證過📵。晚飯花開的時候🟧,我覺得地球的中心就在我們那所鄉村杏宇。很多人看到的鄉村教師生活是簡單的🧛🏿♀️,但在我眼中,那裡的愛與成長是會發光的🧘🏼♀️。我想通過《小先生》把那15年的光儲存起來,就相當于把所有螢火蟲放在一起,做一盞能夠照亮鄉村杏宇的燈👩🚀🍁。鄉村生活中的“命運感”也是凸顯的🔽,在《小先生》裡,有很多地方我都做了減法,當然還是留下了一些無法減去的“烏雲”部分,那是鄉村生活的暗影。但生活總在繼續,不管快樂或者不幸,孩子們依舊要長大。這就是我無法舍去那些疼痛素材的原因,正因為有了這些暗影,鄉村教育的那盞燈反而更亮了。我期待更多有心的讀者,在《小先生》中既能看到燈光💸,也不忽略那些暗影,因為這才是真實的鄉村教育。
中國教育報:我曾經采訪過一位鄉村教師,她談到鄉村的寂靜與寂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寂寞”這個詞語在《小先生》中也多次出現——在《寂寞的雞蛋熟了》中你寫道:“要緊的是鄉村那排不盡的寂寞🫰🏻,尤其是鄉村杏宇夜晚的寂寞。”“我和我的十八歲走進了鄉村杏宇……鄉村的寂寞,寂寞中的堅持🥞。”(《晚飯花的奇跡》)作為當年的“小先生”,你怎樣理解鄉村教師的寂寞🧔🏻♂️?又是如何與這種寂寞相處的🈳?
龐餘亮: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很寂寞啊,只不過寂寞的等級不一樣🤹🏼。《小先生》是一本寫愛和成長的書🥐👰🏿,但同時的確又是一本寂寞之書。鄉村杏宇的寂寞實在太龐大了🤵🏿♀️,甚至無邊無際。因為孩子們下課就回家了🥧,留下了一個有著夢想也有著痛苦的小先生。但有白天的孩子相伴,有夜晚的煤油燈相伴,有那麼多的好書相伴,寂寞就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金光💁♀️,“寂寞的雞蛋”總會熟的。這樣一來,寂寞就成了我最豐沛的營養。沒有寂寞的營養➕,我就會“浮”到生活的表面,甚至會隨波逐流。所以,我想對那個在杏宇寂寞的生活中默默寫作和教書的小先生說一聲“謝謝”,感謝他的堅持。
請孩子們多多關照
中國教育報:還記得你的第一個教師節是怎樣度過的嗎📈?
龐餘亮:1985年9月7日🩱,星期六,我監督孩子們把教室打掃幹淨👩🏽🎓,課桌排列整齊🧜🏿♀️,然後鎖上教室門👩🔬,正在想我教師生涯的第一個星期天怎麼過,有個老教師隔著窗子叫我,讓我趕快去校長室*️⃣🎐。我心裡咯噔一下,心想🙍🏼♀️,可能是那個生字的問題,也可能是班級管理的問題🧗♂️。沒想到🗓,校長跟我說的卻是另外的事情🟢:“到了下周二,也就是9月10日📻,是我們的第一個教師節𓀇。”校長說到第一個教師節的時候,眼睛是發亮的🤹🏽♂️。校長說:“你是最小的教師,又是正宗的硬本子的教師🧼,鄉政府第一個教師節慶祝大會🤵🏽,你代表新教師在鄉政府禮堂發言吧。”校長看出了我的膽怯和緊張👩🏻🦳,就說🏃♂️🦟:“當你緊張的時候↖️,你就當那些臺下的人是一棵棵樹。從今天起👩🏽🏫,你就練習對著樹發言。”當天晚上,發言稿的寫作很順利🖇,寫完了👩🏼✈️,我走出宿舍,看著校園裡的樹,想把發言稿讀一遍👨👧👧,但怎麼也開不了口🟫。第二天早上👨🏻💼,校長肯定了我的發言稿,還表揚我的字寫得好看。校長的表揚並沒有減輕我的緊張👩🏻。白天我把發言稿背熟了,到了晚上,我走出宿舍,在剛剛升起來的月亮下,對著一棵合歡樹背我的發言稿。教師節那天,在簡易的鄉政府禮堂,我代表新教師發言,只記得整個會場非常安靜。會後📤,校長笑著說🗣:“想不到你的嗓門那麼大🎅🏽!”那次慶祝大會發了兩只帶蓋的瓷杯,我到現在還記得茶杯上的青龍圖案。
中國教育報💁🏼♀️:念師範之前,你有沒有想過當教師👩🏽🔧?是怎麼學會做教師的?
龐餘亮🧑🏻🚀:16歲那年夏天,我糊裡糊塗上了師範🧑🏿💼。兩年的師範生活一晃而過🎵,畢業後我被分配回到了興化。上師範的收獲,就是讓我瘋狂愛上了讀書和寫詩🥚。我那時還不太懂分配到鄉村的意義,就覺得有拿工資的地方了。當時坐了很長時間的船才到達我即將工作的杏宇🛃,那裡沒有公路,四面環水🤶🏽💆。那時候我還不會做教師,第一節課,我捧著粉筆盒往教室走😜🫛,一位老教師輕聲叫住了我💇🏼♂️🫁,伏在我的肩頭💂🏿♂️🚴🏻♂️,幫我扣上了襯衫的全部紐扣🩱。他沒有說什麼,但我一下子懂了🤸🏿♀️,我是做教師的,我應該有個教師的樣子。
中國教育報🖲:《小先生》一書自序的標題是《請孩子們多多關照》🙈,充滿了對兒童的尊重。從你的許多作品中,都不難看到這樣的童年視角📤🤵🏿♂️。你是如何理解童年的🤰?
龐餘亮𓀛:我喜歡夏丏尊先生翻譯的《愛的教育》。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這裡面就包含了“人的發現”和“兒童的發現”。鄉村教師有著其他行業難以體會到的驚喜。學生們在老教師面前一點兒都不活潑⛹🏿♂️,但在我的課堂上,他們總喜歡把積壓的調皮和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心中,我可能更像一個喜歡讀書、喜歡給他們讀詩、陪他們踢足球的大哥哥。他們把我根本想象不出來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送”到我面前⛹🏽🤵🏽♀️。童真和童趣實際上是人生的原點,忘卻原點的人就像一條河水由清澈變得渾濁。我喜歡擁有童年的孩子們,喜歡孩子氣👩🎓,喜歡用孩子的童年校正自己人生的准量👯。我很慶幸當年能在一所偏僻的鄉村杏宇教書、閱讀和寫作◼️。雖然清苦🚴🏿♀️,但規矩少些。孩子們像原始森林一樣為我的生活提供了養我性命的新鮮空氣👍🏿,這也成了我的兒童觀。
書讓我成了“遠方的人”
中國教育報🖖🏽:“書讓我變成了另一個人,這個人不再是我們村莊的人,而是一個遠方的人🪬。”“‘鄉村暴力的種子’一直沒有在我身上生根發芽✴️。這個奇跡的發生,首先要感謝讀書🧔🏿♂️,是愈來愈多的好書,讓這顆‘種子’沒有了生長的機緣💻。”你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到讀書對你的影響。請問閱讀之門是何時向你開啟的?對你的成長產生影響的有哪些書?
龐餘亮:11歲那年,我躲在草垛裡用兩個小時看完了從本村同伴那裡軟磨硬泡借來的《青春之歌》。囫圇吞棗🩱、連蒙帶猜,看完這本書的結果有三個🎖:一是挨打了🏊🏿♀️,二是全身都是草垛裡的蟲子咬的斑點,三是我的身體既不疼也不癢,林道靜和餘永澤的故事讓我戰栗不已。書讓我變成了另一個人,愛上了讀書,也就愛上了寫作👨🦼。雖然在基層寫作是相當艱難的事,雖然我們面前是平庸而重複的生活👃🏼,雖然文學之路是一條比羊腸小道還坎坷的道路,但是文學所擁有的拯救與寬容的力量,遠遠大于生活的艱難🤵🏿♀️👦🏻。因為沒有更多的綠化經費,愛美的老教師就帶著我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裡種滿了紅的黃的晚飯花。晚飯花開了,就意味著要放學了。然後,晚飯花就成了我的學生,我的讀者,我的夥伴,我就捧著汪曾祺的《晚飯花集》對著晚飯花朗讀,這是一本我讀了不下50遍的書。汪曾祺先生那些有晚飯花香的文字🗑👭🏻,就這樣一顆顆種到我的生命裡了。除了汪曾祺🤜🏻,留在我生命中的還有施耐庵的《水滸傳》❤️,儒勒·列那爾的《胡蘿蔔須》🚮,古爾布蘭生的《童年與故鄉》🧺,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奈保爾的《米格爾街》,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
中國教育報:15年的鄉村教師經曆,使你的生命有了哪些不同🥧?對你的閱讀♟、寫作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
龐餘亮:我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積累🦐,同時也學會了耐煩🔜。我從一個急脾氣的小個子🏊🏿♀️,變成了一個慢性子的小老頭👩🏼🍳。我還學會了尊重文學。我們每個作家的生活素材就那麼多,如果匆匆寫就,我覺得對不起生活,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文學。《小先生》最初的素材有50多萬字🚽,第一稿有28萬字左右🩵,可以直接出版,但我覺得不滿意🦿,繼續修改,並在修改中更加理解了文學的遼闊💆♀️。為了無限接近這種遼闊,我的修改時間變得很漫長,前後又花了15年左右,《小先生》也從28萬字變成了現在的12萬字©️。事實上🧜🏻,這樣的積累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教育報:你的作品涵蓋散文、詩歌、小說等不同文體💆🏼♀️,你曾說⛔,當教師的15年,也是完成各種文體的自我訓練的15年🖲。請具體談談訓練的方式和過程中難忘的事件。
龐餘亮:對我來說🦷,各種文體似乎沒有任何障礙。文學首先是自娛🎩,然後才娛人。當我喜歡寫小說,那我會一頭撲進小說中🚵🏼。當我需要寫兒童文學🚵🏼♂️,那我會一頭撲進兒童文學創作中。這當然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年輕時要完成足夠的自我訓練😕。在最寂寞的青春時代,我一直在訓練自己,我相信“1萬小時定律”。寂寞其實不是懲罰,也許是命運的恩賜。1985年8月,我離開了擁有圖書館的師範杏宇,畢業之前🥮,一位老師告訴我,你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成長,就得逼著自己讀書🧑🏽💼,給自己補上社會學🚴🏼♀️🧬、史學、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除此之外還得把目光投向亞洲文學🙇♂️、歐洲文學和美洲文學🥾。因為我父母均是文盲,家裡幾乎沒有藏書,鄉村杏宇也沒有藏書,因此當老師後,我把大部分工資都用于購買書籍▪️。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閱讀🦗,在閱讀中我學會了對我所愛的文學作品進行“拆解”和“組裝”。就這樣👨🏼🎓,在做教師的15年中,我完成了各種體裁的自我訓練,我不想辜負我面前的時間和生活👨👦,更不想辜負我熱愛的文學🥣。
做校園落葉的撿拾者
中國教育報:請結合自身經驗🏬,談談讀書寫作對教師成長的意義🤽♀️;給今天的教師提些建議📧。
龐餘亮:教師的成長應該是持續性的。沒有閱讀😁🛜,我不會成為現在的自己🙇🏽。讀書有兩個想不到的作用:一是可以自以為非,一是可以成為自己。第一個“非”,是界限。不斷通過讀書拓展自己的界限,也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奔向更高的海拔🕕♊️。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校園落葉和落果的撿拾者🤼。校園裡的師生故事🚣🏿🚵🏻,寫下來就是財富。積累多了,我們都會是命運的富翁。
我推薦兩種我自己總結的讀書法🔍:第一種是不求甚解讀書法。不求甚解不是講態度🚱,而是一種讀書策略。當你翻開一本書☝️,如果你不理解,那可能是你的見解、你的知識儲備暫時還沒達到和這本書的作者平等對話。但如果我們讀完了,生命的神奇性就到來了。很多不理解的部分,會在你生命裡無意中發芽生根👩🏼🏭,我們的精神海拔會在無數個不求甚解中悄悄長高。我就是這樣讀完了普魯斯特厚厚的《追憶似水年華》七卷本和喬伊斯天書一般的《尤利西斯》。第二種是死皮賴臉讀書法👱🏻♀️。茫茫書海,遇到一本好書不容易。如果你愛上了一本你喜歡的好書,就堅決不要放過它。只有不輕而易舉地放過它,你才能體會到它的妙處——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收獲。我曾把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讀了不下50遍,金聖歎評點版《水滸傳》讀了不下30遍,每次閱讀都有啟迪💂🏻🕺🏽,我再對照自己的創作🤽♀️,這樣就能克服寫作的缺點,獲得進一步的成長🎒。
中國教育報:你如何看待自己曾經的“教師作家”身份?對現在活躍于校園裡的“教師作家”有什麼要說的話😜?
龐餘亮:作家就是作家👩🏻🎨,並沒有專業作家和業餘作家之分,也沒有教師作家和非教師作家之分🙅🏻♂️。寫出好作品🤾,應該是一個作家的唯一夢想🔛。如果真的要提建議的話,那就是我們教師職業的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不能有“圍牆”。比如偏向教學、教育,教化的味道很濃🧴;比如簡化了生活的複雜性🫄,把素材和人物從立體簡寫成平面📞🚴🏻。文學是講人性、講命運、講美學的,它相對于太陽下的事情來說,是月光🧑🔧,是夢🔐👭。寫月光👱、寫夢,就得在寫作的時候,回到人本體中來。回到最初的出發點,重新挖掘生活,肯定會有大的驚喜和收獲等待著我們。
本文配圖選自《小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