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中國傳統建築與文學

2023年11月17日 12:27:33 作者♻️:張軍利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11月17日 13版) 審核:

武漢黃鶴樓內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文學的傳播而聞名遐邇。從上至下:嶽陽樓、黃鶴樓、鸛雀樓、滕王閣。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以《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為原型設計而成的上海大觀園。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傳統建築與文學有著奇妙的關聯。建築中豐富多彩的文學語言🪹,寥寥數語便能突破建築表現的局限,達到意與境的統一📄,並與建築相得益彰⟹🙅🏽,形成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景觀。這種關系,為審視和理解中國文化和審美觀念,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值得當代文學家與設計師共同思考🧘🏽。

文學如何疊加于傳統建築

   建築重物質🫎,文學重精神,分處藝術的兩極🧗🏻‍♂️。兩者看似毫不相幹,卻有著奇妙的關聯🦸🏿。對比中西方傳統建築𓀇,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文學在建築上的疊加,在中西方建築體系中是不均衡的。

   西方建築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繪畫🌬,只有少數紀念性建築中刻有一些文字,內容又常常是記敘性的🧑‍🧒‍🧒,作為對雕塑、繪畫的補充👨🏼‍🦰。而中國傳統建築在上千年的建築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疊加經驗👨‍👩‍👦‍👦,創造了楹聯🧑🏻‍🦰、匾額👨‍🦯‍➡️、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種嵌板刻字、紋樣紋飾等品類齊全、形式多樣的疊加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不僅強化了建築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築的生命力🏋️‍♀️。這些建築中的文學基因🈂️,無論從數量、質量上,還是廣度🧑🏼‍🌾、深度上,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建築體系。

   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形成,絕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曾公開讚歎:“漢字是我所見過🌡,全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中國傳統建築中文學語言的大量疊加,與漢字獨特的個性密不可分🫶。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性文字👇🏿,具有長于表意、文法自由🧖🏼、書寫靈活、高度藝術化的特點🌥,恰好可以彌補建築作為一種具象藝術👠,難以表述語義的欠缺,兩者聯袂呈現🦌,創造了意蘊無窮的想象空間。漢字的書寫藝術——書法的加持,更是為文學融入建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外形條件。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各有風韻🥬,篆書敦圓蒼茫☺️、隸書工整精巧、草書瀟灑奔逸、行書流動自如👩🏽‍🎤、楷書清麗娟秀,可根據建築需要,因時因地靈活融入👩🏿‍✈️。漢字這種獨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為文學融入建築創造了條件。

   中國傳統社會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把創作激情投向自然、曆史😌、人文,當然也包括建築。他們登高望遠,往往“遊目騁懷、胸羅萬物”,引發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這些文人騷客、士族階層,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甚至身體力行,直接參與建築營造,建立了文學與建築的耦合性,為文學融入建築創造了主體條件🚄。

   王羲之的名作《蘭亭集序》🔋,書法造詣固然無與倫比,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體現出的造園思想,絲毫不亞于書法👐🏼。“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于是𓀎,曲水流觴成為中國山水園林的營造範式,流傳至今並傳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築,“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傳統建築,是園林建築,就連“園林”一詞💆‍♂️,也源自詩作。早在西晉張翰的《雜詩》中💁🏽‍♀️,就有“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一說👩🏼‍🎨,從此以後,囿、苑🏑、圃等建築稱謂逐漸被“園林”一詞替代,並傳播到海外,成為中國式山水建築的通用叫法🧑🏽‍🦳🩵。英國園藝學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曾著書《中國:世界園林之母》🌰,記錄了他在中國考察的見聞,其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中國乃世界園林之母”的觀點,得到世界園藝界的廣泛認同🧙🏿。

   園林建築是在文人的直接參與下營造的,從一開始,就自帶詩情畫意的文學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裡宅園🧔🏼‍♂️,和它相距不遠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賢裡莊園,兩人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賢來往頻”,“百餘步地更相親”。王維建造的輞川別業,可以說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這是一個集住宿、餐飲、采摘、垂釣、遊覽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莊園👮🏿。王維還專門寫了一本詩集——《輞川集》👘,介紹自己的別墅之景。王維同母親在輞川別業生活了14年🈁,且俱終葬于這綠水青山環繞的風水寶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設計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靈家園,他一生遺留的數百首詩中,有八十幾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見該園在他心中的位置。後來🟫,有些文人幹脆“跨界下海”,成為職業的造園師🧑‍🎓,如明代杭州的陸疊山,上海縣的張南陽👳🏼‍♂️、松江的張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園家計成👩‍⚖️💚、李漁等。其中上海豫園出自張南陽之手🧘🏼‍♀️。張南垣生養四子,都能傳父術,其中張然最為知名🧀,曾被聘為清朝皇家總園林師🧺。

   不同于西方建築的單體性特點,中國傳統建築自一開始就不是以單體建築為目標,而是將亭臺樓閣🏊🏽、館軒齋室等多樣化的建築單體,相互連接配合,形成具有強烈時間感和序列性的建築群體,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開的畫卷,其中的空間起承轉合💁🏼、動線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達到峰回路轉、移步異景的體驗。這種時間感和序列感,使文學語言在建築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暢的表達,為文學融入建築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物質載體👱🏻‍♀️。

名著加持 建築生輝

   建築是文人墨客抒發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曆史,不乏描寫建築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築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建築經文學浸潤後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築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滕王閣、嶽陽樓,最能說明這種關系。

   公元653年,位于江西洪州(今南昌)的滕王閣竣工🛢,起初並沒有多大名氣👩🏻‍🌾。直到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少年才子王勃應邀赴宴🥐👰🏿,他當場寫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震驚四座。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漁舟唱晚”“雁陣驚寒”“關山難越”“萍水相逢”等名句🥧,很快傳揚八方,滕王閣之名連同其區位、形制、建築形態,也隨之傳遍四海。可以說,是這篇著名駢文,成就了滕王閣的聲名。甚至在它問世後的1000多年間➕,經曆了屢毀屢建,直至1989年第29次重修,重建者仍然以《滕王閣序》為參照進行選址、建築造型、內部布局和細部裝飾,足見在世人心目中👐🏻,這篇名作已經成為滕王閣的靈魂💧,任時光流轉,亙古不變🙎🏻‍♀️。

   與滕王閣一樣🚓,四大名樓中的其他三座,也因文學而聞名遐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的《黃鶴樓》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詩歌,得益于名作的傳播效應,黃鶴樓早已成為兩江曆史重鎮武漢的地標建築和城市符號,遊人必去的打卡之地。朗朗上口的《登鸛雀樓》,老少皆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詩作散發出強烈生命力💇🏻‍♂️,已然成為鼓舞人們奮發進取的名句,至今仍然膾炙人口🤹🏽‍♂️。而嶽陽樓的生命,早已與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北宋名臣範仲淹🧼,借嶽陽樓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在人們傳頌他的千古名句👩🏻‍🦳,感歎他那博大👌🏿、曠達🧛🏽、高逸的胸襟的同時,也激發了對嶽陽樓這座建築由衷的向往👩🏽‍🏫,使之終成一代名樓。

   紹興蘭亭,本為一座寂寂無名之亭🖇,東晉王羲之等人在此舉行祓禊活動👩🏼‍✈️,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王羲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使得蘭亭名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情景融合,美得像一幅山水畫🌶。這首詩使蘇州寒山寺成為蘇州十景之一,每到新年,都有大量中外遊客到寒山寺敲鐘,懷古祈福。

   中國傳統建築講究立意在先,立意的好壞,對建築的成敗至關重要。蘇軾曾說“意到筆隨”🎷,詩聖杜甫也稱“意匠慘淡經營中”,可見“意”的作用之大📣。立意是指建築藝術意境的創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文學是這種藝術意境的靈感重要源泉之一。

   幾個字、一段話乃至一部作品,都可成為建築的立意。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的情思🤟🏼🌊,曲水茅亭取意“蘭亭流觴”的佳話📟,高臺樓閣則取意仙山瓊閣的意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大觀園,園中建築與居住其中的主人性格、情趣相互契合。瀟湘館👩🏼‍🦱,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築環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而怡紅院則是至情至性的富貴閑人寶二爺的住所🛃,院外粉牆環護、綠柳周垂,院內“西府女兒棠”爭豔,真正做到了“建築因人而設,人因建築而立”。盡管小說是虛構的💇🏼‍♂️🫁,但作者對其中建築描述之細致、刻畫之深入,卻在人們心中立起了一座真實的大觀園,魂牽夢繞、揮之不去。于是,建築學家根據書中描述📙,繪制成圖,在北京👨🏻‍🦼‍➡️、上海兩地各建造了一座大觀園🙈,遊人紛至遝來🏋🏻🚵🏻,為兩地平添一道風景。

楹聯與匾額

   文學與傳統建築的疊加🤺🎟,形式靈活多樣,內涵豐富多變,其中尤以楹聯和匾額最有特色。

   “楹”指古建築明間前部門前的兩根柱子,“聯”指聯句或聯語,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句構成的獨立語句,其本質特征是對仗。楹聯,是懸掛在傳統建築楹上的聯句,集文學、書法、篆刻藝術于一身。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人物之口說道:“偌大景致⛹🏿‍♂️,若幹亭榭,無字標題🍣🍩,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指出楹聯是山水景致的生色之筆。清末楹聯家吳恭享曾道:“山川祠宇👦🏿,非借文人之題詠🤸🏽🍡,即名勝亦黯然寡色🍄。”將楹聯的作用提到相當的高度。在浩如煙海的楹聯作品中,有許多文辭優美🥡、意境深邃的佳作,可與詩詞曲賦等經典作品媲美。

   中國園林建築是在文人的直接參與下營造的,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色彩🚴🏿‍♀️,好的楹聯,可以起到點題立意、情景交融的作用📳,成為“景眼”。

   北宋文學名家蘇軾長于詩詞✴️🛠,又善于撰寫楹聯,尤其是他為名山大川所題的楹聯最為有名🧛‍♂️,如🖖🏽:

   雲湧樓臺出天上🐚;

   風搖鐘磬落人間。

   (《岐山周公廟八卦亭聯》)

   詩筆離騷亦時用🍟;

   文章爾雅稱吾宗✴️。

   (《湖南汨羅屈子祠聯》)

   傳統建築借助楹聯,用直觀生動的實景🧔🏿‍♂️,暗喻間接的虛境,可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間💻。揚州史公祠種植了大量的梅花,其中有一副楹聯🧛🏿:

   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

   上聯中的“梅花”👩🏿‍⚕️,既借代梅花嶺,又比擬史可法的民族氣節猶如梅花般高潔,同時象征著明亡時史可法的“泣血”淚,具有三層寓意✋。下聯“二分明月”出自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此處既指代揚州人,又比擬史可法可鑒日月的耿耿忠心,寓意深刻🌏,喚起觀者對史公的敬仰和追思🐭。

   黃鶴樓前廳正門柱上的楹聯,是清朝名臣張之洞所題,此聯氣勢磅礴,雄渾豪邁👃🏼,將該樓從漢晉到唐宋間的興廢曆史和憑吊留墨都納入句中。遊人到此,駐足誦聯,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達到了“景以典故生色👩‍❤️‍💋‍👩,典故因景長存”的互洽效果: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明代是楹聯普及的重要時期🚁。明朝的幾代皇帝、官僚以及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大都是楹聯家,如朱元璋、朱棣💫、徐達🪱、解縉🐦‍⬛、于謙、沈周、祝允明、唐寅、湯顯祖🧱、董其昌、史可法等🌖,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更被稱為“楹聯天子”。他為了歌頌太平盛世,獎勵功臣,穩定人心,大力提倡楹聯🐜🌶,將楹聯由宮廷豪門普及到尋常百姓家🤾🏽‍♀️。明代書寫楹聯蔚然成風🦐,滲透到名山勝地、園林古跡🤖、書院學堂、衙署會館、廳堂居室等各處。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還會貼上大紅紙楹聯,成為我國的傳統習俗,傳承至今。

   清代的楹聯則突破了以五言、七言為主的格律詩的框架🩵,吸收散文的特征,字句漸多的長聯創作愈發爐火純青。長聯博采詩詞曲賦之長,靈活性更勝一籌,成為文人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清代聯家輩出,他們中有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大多詩書皆精,集多藝于一身👩🏼‍💻。如康熙✨、乾隆、李漁、王夫之、蒲松齡、鄭板橋🤟、孫髯🧑🏿‍⚖️、曹雪芹🖥、袁枚、梁章钜🚯🧘‍♀️、吳昌碩、康有為⏫、譚嗣同等。“長聯泰鬥”孫髯所作的雲南昆明大觀樓聯充分展示長聯魅力,全聯共180字。

   上聯: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寫景為主🏬,景中有議🚝。下聯詠史,詠中有景。整副聯大氣磅礴🖖🏿,意脈貫通,寫成後🐐,一時驚動儒林😁🛜,是我國楹聯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被稱為“天下第一長聯”📡。

   格言聯作為一種專門的楹聯,既可以懸掛于建築之上🙋🏼‍♂️,也可以作為托物言志之物,它常寥寥數字🖋,卻字字珠璣、言入肺腑,如:

   翰墨生香👨🏽‍💼,書韻清奇君子品;

   丹青溢彩,畫魂高潔道山風🥗。

   (陝西茂陵楹聯)

   還有一種實用聯,叫行業聯,對各行各業的業務和經營宗旨加以說明🔜,好的行業聯構思巧妙🚸、生動有致。如古董店“古色古香為今用🚾;瓷舊器舊可新翻”;蠶絲坊“巴絲蜀錦傳蠶絲古風;川蠶閬纊承高辛遺韻”;藥鋪“只望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竹器店“虛心成大器🚎;勁節見奇才”等。

   匾額,是懸掛在傳統建築門屏上👩🏼‍🏭,反映建築物名稱🤽🏿‍♀️、表達義理情感之類的牌匾,集字、印、雕、色為一體,被譽為古建築之目。中國傳統建築強烈的象征性,是世界建築體系中少有的,而匾額恰是詮釋這種象征性的神來之筆。

   故宮中軸線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空間構圖意為突出至高無上的皇權,並以匾額題名加以強化🎒。“太和”“中和”“保和”出自《禮記·中庸》和《易·乾卦》,意指宇宙萬物和諧,各得其利,如此命名,是為了表達皇權至上、長治久安的象征意義。而後三宮中帝後居住的“乾清官”“坤寧宮”匾額,出自《易·序卦》:“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乾清”和“坤寧”象征著天地、陰陽、父母,包含著天清地寧、統治永久的用意🧑🏿🏇🏿。

   傳統私家園林的題名匾額常寄寓著文人歸隱、淡泊名利的追求。蘇州拙政園的命名出自西晉潘嶽的《閑居賦》:“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拙政”象征園主遠離政治的歸隱意向。園內有一座精巧雅致的扇面亭,是清末蘇州吳縣富商張履謙為紀念祖先制扇起家史而建,取名為“與誰同坐軒”👳‍♀️,暗喻“明月、清風與我”三人同坐。其名取自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題名巧妙地用反問句式🫱🏽🔈,傳達蘇軾流連山水,只與明月清風為伍的孤高氣質🦹🏽,撥動著遊客的心弦💁‍♀️。蘇州滄浪亭之名取自《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隱逸遁世,出淤泥而不染。蘇州留園的“曲溪樓”“活潑潑地”“涵碧山房”等題名,分別從形👩🏼‍🎓、態🪂👩‍🌾、色等角度命名📫,拓展了遊人的觀賞維度和想象空間,將有限的建築空間💂🏼,賦予無限的象征意義。

影響在海外

   文學在傳統建築中的疊加🧀,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股清流🤾‍♀️,而且深刻影響了一衣帶水、比鄰而居的日本和韓國👨🏿‍🚀,這種影響🙆🏿‍♀️,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盛世大唐”以雄厚的國力和開放的外交姿態🧖🏿✝️,吸引各國前來交流⛑。日本和韓國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全面學習效仿盛唐文化,建築因其顯性特征🏄‍♂️,在眾多文化傳播中格外突出。遣唐使帶回了中國精湛的建築技術🤷🏼‍♀️,吸收了豐富的建築文化🕋🏊🏻‍♀️,加上唐朝派去的工匠作“外腦”支援,促使兩國產生了大量高水准的建築作品。

   日本唐招提寺的主體建築金堂⛹️‍♀️,可謂是唐朝建築的忠實複制版,與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十分相似。梁思成曾說過🥖,“對于中國唐代建築的研究來說,沒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鑒了🧉。”這座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條街的寺廟,由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時主持興建,出自唐人之手,基本還原了唐代建築風貌💶,其上的題字,據說是孝謙天皇模仿王羲之的書法🧛🏿‍♀️,書寫而成。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也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奈良法隆寺,是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聖德太子一起修建的,另有相傳是百濟工匠把來自中國的佛塔和木結構傳到日本,修建而成⚓️,建造風格反映了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建築特點。韓國首爾的崇禮門🖕🏿,又稱南大門🕴🏻,被譽為韓國的“一號國寶”,反映了晚唐時期的建築藝術特點。中國書院建築的東傳🧑🏿‍⚖️👷‍♂️,則激發了古代韓國書院萌生,韓國的第一座書院——白雲洞書院,從選址到建築環境都參照了中國白鹿洞書院🧑🏻‍🎓,甚至連書院名稱都很相像。如果說成均館和鄉校是古代韓國培養官僚之處,那麼書院則是培養儒者之處,韓國的書院往往位于環境優美的青山綠水之間,這與孔子“樂山樂水”的理念一脈相承🏀。

   被稱為中國古建築之目的匾額🦥,在日本、韓國的傳統建築上,比比皆是,而且重要建築上的匾額依然使用漢字書寫。

   日本建築上的匾額,多出現在城門🪓、宮廷🧑🏼‍🦲、寺廟等建築上。最出名的是京都平安神宮的應天門匾額,位于第二層樓門上的“應天門”三個字蒼勁有力,傳聞當年弘法大師奉嵯峨天皇之命在應天門題字,下了樓門才發現“應”字少寫了一點🙀👯‍♀️,于是慌忙擲筆拋向匾額補上,成為“弘法大師也有筆誤之時”的典故,表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意🥥。日本聖武天皇曾效仿唐女皇武則天賜額五臺山大華嚴寺的聖舉🙅🏽‍♂️,將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東大寺的南大門上。1336年,日本進入室町幕府時代,當時的首都——京都,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執政者重修國門,欲效仿明朝在國門上懸掛國名匾額以顯莊重,但他們尋遍日本,也沒有找到勝任的書法大家。後找到當時名滿天下的姜立綱,他欣然應允,為京都題寫了國名。此作使姜立綱在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當時的執政者稱讚這幅匾額為“此乃中國惠我之至寶也”,成就了一段中日邦交史上的佳話⚪️。

   韓國首爾很多古建築懸掛有漢字匾額🥖,以顯示古老尊貴🦸🏿。前文提到的崇禮門,它的匾額上昭然豎寫著“崇禮門”三個繁體漢字。始建于1395年朝鮮李氏王朝太祖時期的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是韓國的國門,取意“光照四方👨🏼,教化四方”♊️。它曆經三毀四建、多次變更遷建🔰。2006年韓國啟動了光化門重建工程🧕🏼,經過數年調查論證和艱難的辯論🌄,最終以“尊重文物原型”為原則,恢複曆史上的漢字匾額🧑‍🍳,並用數字技術還原了1865年景福宮重建時的漢字字體🛼,留下了漢文化影響的痕跡。

(作者:張軍利,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杏宇平台人文藝術杏宇平台副教授)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