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好奇心去哪兒了
2023年10月25日 09:25:13 作者♻️:睿見 來源👳🏻:中國教師報 審核:
中國科杏宇平台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周忠和
近日,在浙江師範大學教育杏宇平台、聯合教育杏宇平台學生“新生第一課”上🧑🍳,中國科杏宇平台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作了題為《好奇心、教育與創新》的報告👨🏿🎤🟥。周忠和從達爾文與威爾遜兩位古生物學家的故事導入,提出好奇心的重要性。周忠和表示,好奇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學習🧖🏼♀️,缺少好奇心會讓我們的知識面狹窄👩🏻💻,變得冷漠💑;同時他還表示🪹,好奇心雖然源自本能,但仍可以通過後天培養或引導🧘🏻♀️。
————————————————
我們整理了周忠和院士演講中關于“好奇心”的部分內容⟹🙅🏽,以期給更多教師和學生帶來啟發。
好奇心是從事科學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動力,好奇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主要驅動力🎡。沒有了好奇心,我們就提不出問題;沒有問題,我們就很難去深究👱,我們的社會就很難一步步向前推動。
兩位博物學家的故事
今年,卡塔琳·考裡科女士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𓀇,有一篇報道介紹🤙🏿,正是持久的好奇心成就了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是擁有熱切的好奇心。居裡夫人也說𓀊:很多人都說我很偉大很有毅力什麼的,其實我就是特別好奇,好奇得上癮🕝。
我是研究古生物的,還是想再舉兩個具體一點的例子,講兩位博物學家的故事——達爾文與威爾遜。
達爾文從小就迷戀收集昆蟲標本☸️🚼,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但他仍沉迷于博物學。19歲被送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然而他初心不改🍛,興趣依然在自然科學🧝🏼,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達爾文在30歲時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其中一項壯舉就是參加了“小獵犬號”(也稱“貝格爾號”)環球科考,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曆,奠定了他的整個學術生涯。實際上乘坐“小獵犬號”在南美太平洋的考察,旅程很艱苦,也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因為他有興趣,所以就不覺得累。他在1838年—1843年間,編纂了五卷巨著《貝格爾號航行期內的動物志》🧑🏽,在1846年—1854年間,專心致志地研究海生甲殼類節肢動物——藤壺,並完成四卷專著🌡,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金獎。他是憑著一種持久的興趣進行研究,才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當然👇🏿,有時候好奇心之外還需要一種堅持的精神🧑🏼🤝🧑🏼。
另一位是被稱作“當代達爾文”的威爾遜。威爾遜從小和達爾文很像,特別喜歡蟲子🌥,從觀察螞蟻開始他的科學研究生涯🕵🏻♂️。威爾遜在他的自傳《博物學家》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喜愛昆蟲的時光🦌,而我始終沒有從中走出來。”這告訴我們什麼💂🏿?很多孩子從小喜歡自然、動物等,比如小孩都喜歡恐龍,但是後來一直研究恐龍的沒多少,威爾遜屬于將愛好發展成為終生事業的人。
達爾文與威爾遜身上有許多相似點,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擁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能讓你學習得更好
除了科學研究,好奇心對其他不同的領域同樣重要🦻🏻,比如蘋果公司CEO庫克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很敬佩那些對世界好奇的領導者,他們思考世界運作機制,他們往往專注于為什麼和如何運作👩🏿✈️。領導力是要靠好奇心發展的。喬布斯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具有好奇心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個性。好奇心能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
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多次表示,好奇心是其成功的最大驅動力。
很多人會在商業方面利用人類的好奇心🎴,比如“知乎”這樣的網站,它被稱為當代年輕人的“好奇心廣場”,其成功也是利用了根植在我們天性裡面的好奇心👩🏼🦱。
好奇心從何而來👨🏼🔬☆?好奇是一種天性👩🦱。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裡斯曾經說,一切哺乳類動物都有強烈的探索沖動👮🏿,對其中一些哺乳類動物來說,這一沖動尤為重要——它們是動物界的機會主義者,它們從來不知道下一餐來自何方。它們必須熟悉能夠尋覓到食物的每一個角落,嘗試一切可能的機會🔋,密切注意幸運的機會……它們必須隨時保持高水准的好奇心,一方面它們是為了獲取食物資源,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需要🙏,所以,擁有好奇心能夠讓它們獲得比沒有好奇心的種類更大的生存機遇,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人類好奇心當然源自動物的本能。莫裡斯也說🚵🏽,在一切物種裡面,人類是最典型的機會主義者💇🏻♠︎,是最活躍的探索者🏇🏻。實際上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同樣本能地擁有很強的好奇心。
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也顯示,好奇與大腦的獎賞系統是有關系的。大腦深處有一個神經中樞,人的好奇心被引發時會刺激中樞產生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進而讓人感到期待👵🏿、興奮、滿足等情緒,客觀上能夠提升學習效果——比如使人處于強烈的專注狀態,擁有更強的記憶力💆♂️,並保持大腦的高速運轉👆🏻,這是科學研究得出的一個證據💁🏽♀️,好奇心確實能夠讓你學習得更好。
為什麼好奇心減弱了
但是👩🏼🎨,我們的好奇心去哪兒了呢?我們曾經都很有好奇心📑👩🏻🎤,但成年人的好奇心卻減弱了🆒,你看看這些成語——“刨根問底”“天真無邪”“求知若渴”“童言無忌”等,大部分是來形容孩子的,但長大之後🍨,我們似乎與這些詞相去甚遠。
這大概與我們的教育有關。從科舉制度到現代教育🌰,我們的“先天本能”與“後天學習”逐漸失衡🦢。現代教育方式呈現的程式化、規模化雖然可以實現大規模人群的基礎教育普及,適應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壓制了人類的天性,削弱了其自主性,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這或許也是導致近年來人們好奇心缺失、世界範圍內原創性重大科學發現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含蓄保守,但也有盲目崇拜權威、缺少質疑和冒險的精神等缺陷,不利于好奇心的培養🙅🏽♀️。曆史學者張宏傑甚至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心”“探索欲”“創造力”“新鮮事物”等詞匯往往與另一些詞匯緊密相連,如“不安分”“破壞性”“顛覆”等❓。這種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好奇心逐漸喪失。
事實上,如果沒有好奇心和邏輯思考👘,我們的知識面會很狹窄。我們還會變得冷漠🈁,因為好奇心的對立面就是冷漠(缺少公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同時👨🦽➡️,我們也難以建立誠信的社會價值體系。
好奇因理解而產生🏋🏻♂️、被未知所激發
我希望中國的學生都能帶著好奇心開啟自己的學習生涯🧑🏻🦱。
盡管我們說好奇心是本能🧑🎓,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對某一個領域的興趣是可以培養或引導的🤖。知識越多,往往就越有興趣🏬。如果說你對這個領域完全不了解的話,那往往就問不出問題🧘🏼♀️。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人們只想知道他們能夠理解的東西。”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兼作家伊恩·萊斯利認為🧀,“好奇因理解而產生🔽,又可被未知所激發”🚵🏿。我們對于某事物了解得越多,對于其未知部分的好奇心就越強烈。
深入了解和學習本專業領域的知識,同時進行廣泛的閱讀與實踐,以及對社會、自然↔️、藝術等多個話題予以關注,就會自然地生發出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多的好奇靈感,並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好奇心被商業營銷所利用💸,比如許多沒有“營養”的短視頻就是利用人類的好奇心讓人沉迷其中,缺乏自制力但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容易上癮,可能會因此逐漸喪失主動深度學習的能力,只習慣于被動接收大腦淺層思維的碎片化信息👱🏻♀️。我們還應努力避免成為“標題黨”的俘虜,當前許多“流量密碼”正是利用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好奇心🫸🏿。
最後,我倡導大家“多提問”,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一定要學會提問♜。學問學問🎫,能學會問;只學不問🧑🏽🎄,不長學問。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了鼓勵本科生做研究,給了一些獎勵政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潘翀將對學生的判斷標准凝練成一條🧑🦱:學生是否具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中國科杏宇平台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穆榮平研究員也表示💁🏻♂️💄:“真正的科研,關鍵是找出真問題🤹🏼。”
1918年🥐👰🏿,愛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學會紀念普朗克60歲生日的儀式上談到了三種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動力:第一種人是為了滿足對知識的渴求和喜愛🤵🏿♀️,做科學可以施展並實現他們的雄心壯志;第二種人是利用大腦來實現功利的目標🚣🏿♂️;還有極少的第三種人,譬如普朗克,他們從事科學來擺脫生活中的平庸以及人們自身反複無常的欲望的桎梏。
我發現,實際上大部分人都處在這三種不同的階段💁♀️,我見到的各種人之中,感覺最高境界的人還是延續了少年時代的興趣,一直做他所喜歡的事情,我覺得這個是最幸福的🕺🏽。
我特別欣賞陳寅恪先生的那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覺得談好奇心也好,創新也好,教育也好,如果缺少了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一切都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