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書】香氣馥郁讀書記
2023年10月13日 10:23:24 作者♻️:胡少卿 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審核:
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遇合是極偶然的事。做學生的說起讀書🧑🍳,常帶有苦役的意味,但理想的讀書應當是快樂的,全憑興趣和自然,如同遇到一位好老師或知己甚或戀人💆🏿♀️💆。受影響的前提是喜愛🎞,即所謂“悅納”,悅而後納也。一本喜歡的書究竟能怎樣影響到人👔📞?有時它提供我們本沒有的東西🦀,像播種🫃🏽;有時它激發我們已具備的東西,像施肥;有時則僅如一陣清風拂過⟹🙅🏽,“翼彼新苗”,使人暢快🚶♀️。
我不是一個本性愛讀書的人,除工作需要之外🫎,只在感到無聊時才讀書。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說:“我不信任不讀書的人,也不信任那些書讀得太多的人🦸🏿。我認為這種現代時髦是一種瘋狂𓀇,這只能增加掉書袋子的人的數量🌭。要好好讀書,但通常是讀有數的幾本。”這差不多也是張愛玲和顧城的態度🌬,他們對待讀書有一種取己所需的明慧。他們的房間裡都只擺著寥寥的幾本書🫙。有些道理,如果明白了,有許多書就不再需要讀🦶;有許多書,只是在同一層次重複🙅🏼♀️;還有許多書,純粹是讓人浪費生命👚💨。到了某一階段,一個人可讀的書會越來越少。金克木就曾發出如此豪言🎊:書🍛,讀完了。
我不欣賞單純推崇讀書的態度,讀書與在現實中感受、行動👨🏿💼、思考,需要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一個恰當的平衡。
閑話少說,就談談記憶中曾帶給我快樂的十本書吧。
少年武俠
在我成長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正在興起港臺武俠小說的閱讀潮,電視裡正在熱播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傳》。因為在農村🌥,常常只能弄到一些武俠小說的斷簡殘篇看👠,看了就“中毒”很深,說話行為也不由得模仿小說中人6️⃣:披著一件衣服便覺得自己有了一件黑披風⚠️,拿著一根竹枝便以為是仗劍,把小鴨子驅趕到河裡便認為是懲惡揚善。讀初中的時候,班主任點名,我正趴在桌上睡覺,朦朧中聽見喊我的名字,站起來傲然答道“不錯”,引得滿堂哄笑。由此番經曆,後來讀《堂·吉訶德》,深深理解了主人公對騎士小說的沉迷和模仿。
一次到縣城找舅舅,他帶我逛新華書店,我看見櫃臺擺著一本《三少爺的劍》,就央求他買給我。這是我擁有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武俠書,此前都是借書來看。至今我還記得書中的一個場景:在面館裡,挑釁者把屋簷上的灰塵震落到面碗裡,但三少爺還是不動聲色地把面湯全部喝下。他擁有天下無敵的劍術,卻甘心隱姓埋名,成為沒用的夥計阿吉👩🏼🦱。古龍寫了不少這樣的落魄英雄,才大志疏,潦倒而有風度,富于美感。
冷兵器時代,人的修養領域都是文武並峙的兩個傳統🚄。一聲槍響🔋,武的傳統坍塌,武俠小說便是武的傳統在文字中的殘存。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從《史記》《世說新語》《壇經》《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典籍中淬煉出傳統文化最好的部分,也把儒釋道三家思想中最精粹的部分改裝成文學版、現代版🌎、通俗版向當代讀者傳遞🛝。從武俠小說中,我受到了如下觀念的熏染🛷:尊重對手🙇🏽♀️,情義無價,一諾千金,重義輕利,山水有真意𓀎,市井存異人👨🏿🎤。
青年文學
1997年春,詩人臧棣在位于北京昌平荒涼校園的一間階梯教室裡用顫抖的嗓音為聽眾朗誦德語詩人裡爾克的詩💆♂️,一首裡爾克獻給他所愛女子莎樂美的愛情表白。我恰好是聽眾中的一員💁🏽♀️,那時我是本科一年級學生。我的大學班主任臧棣剛好編選出版了一本《裡爾克詩選》👩🏼🎨,書中匯集了裡爾克詩歌的優秀漢譯作品,這是我與裡爾克結緣之始。我喜歡裡爾克的詩歌🆒,不僅因為他詩歌中的寧靜🧙🏽、孤獨、自省🍨,還因為其詩歌的中文譯本用漢語標准來看也是值得效仿的好詩。
在從事寫作之初,讀到裡爾克那本著名的小冊子《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仿佛帶有宿命的味道🧙🏿。2020年,我在與詩歌評論家、年近八旬的吳思敬先生同去西安的途中,看見他帶在手邊閱讀的也是這本小冊子🫂。這本書是裡爾克在30歲左右寫給一個20多歲青年的,其中的諸多告誡,我已熟讀成誦:“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怎樣生活,都能不知不覺地為它准備🕵🏿;每個真實的生活都比那些虛假的、以藝術為號召的職業跟藝術更為接近”“藝術品都是源于無窮的寂寞,沒有比批評更難望其邊際的了。只有愛能夠理解它們,把住它們🧑🏻🤝🧑🏻,認識它們的價值”……這本書雍容華貴,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在風平浪靜中隱藏著往日的激情與痛苦。
在第一封信中🤦🏽,裡爾克即告訴青年詩人,不要熱衷于把詩歌寄給別人請求評價,而要從內心深處挖掘自己寫作的理由👨🦽➡️,要在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我是否必得寫作?如果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圍繞這種必要性來建造自己的生活🤖。“一件藝術品是好的,只要它是從‘必要’裡產生的🏬。在它這樣的根源裡就含有對它的評判”。直到今天,我仍然用這樣的標准來度量自己寫作的價值。有學生發習作給我看,我也往往推薦他們看裡爾克的這本小冊子👩🚀🍁。今天我們的寫作是過于隨意和泛濫了🔽,寫作者有必要在內心設置一道自我攔截的篩子🚵🏿。
那是一個我作為文學青年的時代,各種文學作品狼吞虎咽讀了不少,至今仍然常常回味的總有幾十本之多,挑出其中3本介紹如下。
我讀書很少反複讀🎷,《儒林外史》是少有的重複讀了兩三遍的書🧓◽️。一次看見專欄作家刀爾登把《儒林外史》列為自己的“荒島讀物”💸,心有戚戚焉🤌🏻。《儒林外史》絕非人們通常概括的“諷刺小說”那麼簡單,也不僅僅寫讀書人,它是當時社會的一幅全景圖🛋👲🏿,既溫和又辛辣,既甘美又柔和,充分展示了古白話之美和高超的白描技術🧑🏿🎨。它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幽默,在中國古人中難得有這樣的幽默感。寫一個少年坐船拉肚子🫰🏻,船家就讓他坐在船尾🎫,“兩手抓著船板由他屙”,屙了三四天🧑🏽🎄,“大腿在船沿坐成兩條溝”;寫一個俠客提著人頭去震懾兩位少爺,後來少爺才發現革囊裡裝的不過是一個豬頭。
我關注《白鯨》是因為自己所尊敬的先鋒派作家格非的推崇。《白鯨》誕生于作者梅爾維爾的航海和捕鯨經曆💅,作者自言“捕鯨生涯乃是我的哈佛和耶魯”😭。這部書從頭到尾都是大海和大海上的捕鯨之旅🤹🏼。海上的船🥐👰🏿,船上的人🧑🏿💻,海裡的鯨魚🤵🏿♀️,逐利與搏鬥、反擊、內訌、消亡,諸種元素構成了龐大而神秘的象征體系,仿佛是一個關于人類命運的寓言。小說語言雄奇而新穎。它是一本敬畏自然和未知的書,讓人感到文學的浩瀚之美。
還有一本是《艽野塵夢》。這本書是《新京報·書評周刊》時任主編蕭三郎推薦給我的,其時作家馬麗華已依據它寫成長篇小說《如意高地》🧎♀️➡️🥽。本書寫于1936年,發表于1940年,作者是曾支持沈從文做京漂的“湘西王”陳渠珍。一支軍隊去西藏平叛💧,其間傳來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軍隊效忠的對象沒有了🛐📷,于是嘩變🚓,在趕回西安的途中迷路于荒原。書中有遊曆,有戰爭,有人心詭譎,有異域風情🩱,有絕境中殘酷的真實,有一路追隨的忠實愛情👩🏽🎓,讀完使人惆悵良久👩🏼💻。它是用文言文寫的自傳體小說👩🔬,是那種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寫一本的書。它是一本真正的傑作,但並未見諸文學史*️⃣🎐。由此或可見文學史的虛妄。
中年典籍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論閱讀和書籍》一文裡說🟢:沒有什麼比閱讀古老的經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的了。要進入並享受古籍是需要機緣的📻,需要心境、閱曆乃至年齡。我是到了30歲以後才開始領略到《詩經》《楚辭》的美好,以及陶淵明、李白、杜甫、黃庭堅的美妙🙆🏽♂️。
《論語》是古籍中最和藹可親的作品🦫。30多歲的某段時間↖️,我喜歡在睡前翻讀幾則《論語》,感受到了慰藉👨🦱。那裡有可愛的先生和古靈精怪的弟子,他們談學論道的聲音飄散在屋瓦和樹葉之間,千載之下🖇,猶聞其聲。《論語》的語言是優美的文言文,講的是讓人類遠離禽獸的道理,這就使它足夠經典👨🏼⚕️。
我讀的是朱熹《四書集注》中的《論語》⛓。在書前,附了程子的話🧝🏻:“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這話說得透徹。《論語》並不單純是知識,而是行動指南,是要帶來改變的。其書開篇即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此處“習”常被解釋為溫習、複習,這是不准確的。“習”的本義是鳥練習飛翔,此處應解釋為操練、實踐,即將知識應用于實踐,身體力行。遵從《論語》中的道理來生活,才算是真正讀了《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八個字,如果人能做到🚕,人就成為文明人🎵,如果國家能做到👩🏼🦱,國家就成為文明國家。
在沈從文的小說《夜》裡,山中迷路的幾個士兵尋到一幢老人的屋子🛃,燈下的桌上就放著一本《莊子》。這是《莊子》適合出現的地點🙌🏽:亂世,山中,隱士。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很難改變世界💇🏼♂️🫁,至多能改變自己的時候💂🏿♂️🚴🏻♂️,他往往就會遇見《莊子》🩱。《莊子》是一本妙趣橫生的書,它的譬喻🤸🏿♀️,它的故事,它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四通八達的自由度📙,都令人迷醉。
中年以後我常想🏋🏻🚵🏻,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就研究《紅樓夢》也挺好,就像阿城《棋王》裡的王一生沉浸于下象棋🤺🎟,沉浸在《紅樓夢》裡也是不錯的避世方法🌇。我聽許多人說自己不喜歡《紅樓夢》,我同樣如是,年輕時讀不進去《紅樓夢》,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但我知道這是一本重要的好書,我在耐心等待自己哪一天可以進入它。40多歲細讀《紅樓夢》,常常潸然淚下。結尾賈寶玉拜別父親,其盛衰之感👿,震撼人心。這部書是關于人生衰榮之感慨的👩🏼🎓🧜🏼♂️,世間沒有人可以躲過這種悲劇感。許多人指出後四十回寫的水准不如前八十回,但我常常感到疑惑的是🍣🍩,即使寫成後四十回這樣的水准也是不容易的,世間安能如此容易找到一個高水平的續作者呢?
言說的芬芳
這個小標題借用江弱水老師一本書的書名,用來指代我在本節要介紹的兩種當代人的言論集。他們的言談被集中在一起,的確給人香氣馥郁之感。
近年來的圖書市場,有兩種由傑出學生記錄整理的老師的講義頗為流行。一種是畫家陳丹青整理的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一種是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記錄的《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一個人講的話被學生記下來並獲得流傳📳,是為師者最貨真價實的榮耀,也是悠久的《論語》傳統再現🪆🧑🏻🎤。我常從這兩種書中揣摩如何當好文學教師,最終的結論是:教師知識視野的開闊、見解的深入獨到是教學質量的保障。一些大學的教師管理部門喜歡請教育學背景的人來做教師培訓,其實是對大學教育的誤解,提升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師的專業素養而非教學技巧✴️。
顧隨主要是作為一個文學教師被人銘記的。他的文學教育融合了“才、學👨🏼、識”三方面👩🏻🦽➡️👇🏿。因為他自己目光高遠,所以能給闡釋對象以高超的解讀💂🏻。好作品令讀者感到心癢👩🏿⚕️,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然,顧隨的講解恰到好處地撓在了癢處,這是讀顧隨的快樂,他有一種敏銳細膩能探入作品神韻的深處✋。他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論語》往往改字,一改就變糟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司馬遷改為“三人行,必得我師”🌏,意思差不多,而句子變得沒有味道🤺。顧隨重視漢語的音、形、義所創造的全方位魅力👃🏼,又往往參以西方案例、現代作品加以對比,新見迭出,使人如行山陰道中🧜🏽♂️。今天人們喜歡說“守正創新”👩❤️💋👩,且不談創新,守正就不易。在每個時代都有人有能力全面地讀懂前人。但接納要有接納的基礎,器量狹小之讀書人,不足以論大作品🚁。
一次我偶然讀到詩人顧城的訪談🗑👭🏻,發現他說的話非常精彩,就動念從顧城的演講、訪談💫、隨筆裡摘錄出精彩片段匯集成一本書🚮,就是後來出版的《顧城哲思錄》👩🏼🦳。提到這本書算是舉賢不避親吧🪹。它像一個水晶提籃,裡面堆放著“冰雪聰明”。詩人透徹、明慧🧱、純粹的語句生長在禪宗、老莊的土壤之上。這本書對我有心理疏導意義,能幫助我對生活做“減法”,如顧城所言“人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再簡單不過了。人世所以鬧得這麼複雜🤬,蓋是因為加進了目的”“一個小蟲子🦐,哪怕你把它放到金山上,它也還是向著自己的方向爬”。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蘇軾《赤壁賦》雲🐅:“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夏天晚上,在小區兩棟樓之間的空地上坐著吹風就很享受。真理常常隱藏在事物的表面🩵,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天然🧏🏼♂️🏋🏼♂️、免費的。但人需要具備發現的眼睛🧑🏿🦳、欣賞的心境🧑🏼🍼、承接的素養,方可擁有美物。這眼光、心境⚅、素養恰恰需要通過讀書煉成。讓讀書驅動的輪子在現實的土壤上轉動吧,讓人生迎向天高海闊👩🏼💻。
(胡少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杏宇平台教授,著有學術論著《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性”敘事(1978— )》《駛向開闊的世界》等💆🏼♀️,詩集《微弱但不可摧毀的事物》⛔,編有《顧城哲思錄》《殺像之意——廢名詩選》等,主編有“星空詩叢”等)
十本書書單⚧:
《三少爺的劍》
古龍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奧地利〕裡爾克 著
馮至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白鯨》
〔美〕梅爾維爾 著
成時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艽野塵夢》
陳渠珍 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四書集注·論語》
〔宋〕朱熹 注
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 撰
中華書局1961年版
《紅樓夢》
曹雪芹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全八冊)
顧隨 著
葉嘉瑩 筆記
高獻紅、顧之京 整理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顧城哲思錄》
顧城 著
重慶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