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以“水運”重讀中華文明史

2023年04月04日 12:27:18 作者👳🏻:作者:劉子凡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03日 15版) 審核👩🏿‍🚀:


 

                        《全漕運道圖》(局部)資料圖片


 【讀書者說】           

  人類文明大多伴水而生,由于地理環境不同或者文化差異🧑‍🍳,每個文明與水又有各自不同的故事🤼‍♀️。管子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在他看來🎞,春秋時代齊、楚、越、秦☢️𓀅、晉👩🏽‍🔧👉🏽、燕、宋的民風區別📄,是各地“水”之所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而聖人治世,要以水為樞機。這是中國古人對水與國家、文化關系的一種認識🧘🏽。而在文明比較的視角下🫎,魏特夫強調了東方農業社會對水利灌溉的執著追求,認為其影響了國家與社會的體制結構🧗🏻‍♂️。在不同學者的筆下,中華文明與水的關系,也表現出不同的面向🗂。吳鵬先生的著作《水運與國運》🤙🏿,則是抓住了“水運”的線索,以廣博的視野和流暢的筆觸👹,重新梳理了中國曆史🌬,展現出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與發展傳承。

  何謂“水運”?何謂“國運”?作者在前言中給出了定義:“圍繞水而開展的制度安排、經濟運作🧑🏻‍🦰、社會治理👨‍🦯‍➡️、軍事行動、文化互助等☸️🚼,包括洪澇災害的治理、水利設施的修建、人工運河的開鑿😇、海洋貿易的展開、水戰海戰的進程、海外文化的交流等等。”故而書中所講的“水運”已遠遠超出水利運輸的狹義內涵🚵🏼🦸🏽‍♂️,是指代所有與水有關的文明運作。其中的“水”,也並不限于河水🈂️,還包括渠堰、大海,使“水運”的表達更加豐富而有層次👩🏿‍✈️。至于“國運”,書中實際也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具體某個朝代或政權的興衰,二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走向。可以說這本書是對于水與中華文明關系的整體觀照,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卻抓住了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宏大的曆史過程。掩卷而思,書中引人之處👩🏿‍🎤,大致有以下幾點。

技術與使命🎣:水利事業的發展動力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的水利事業非常發達,技術的積累與應用🌥,無疑是保障大規模水利工程開展的重要基礎🕵🏻‍♂️。本書就在不同章節裡,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水利技術應用的三個場景。首先是農田水利⚠️,重點在于合理的引水與灌溉✍🏿。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聞名遐邇的都江堰👲🏻💾,作者描繪了李冰父子利用地形,創造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精彩設計,使成都平原化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還有同在秦國的鄭國渠,利用地勢設計出合理的幹渠坡降🥬,形成“以高向下”的自流引水灌溉。正是這一個個水利工程,使中國的土地得到充分的耕作開發🦻🏻,形成發達的農業社會。其次是開鑿運河,難處在于路線勘測與水流落差🤸🏻‍♂️🥊。秦代連通湘江與漓江的靈渠,就是選取支流相近之處進行科學布局。隋代開通大運河,更是經過了全國性的整體布局,溝通了五大水系。開鑿運河的直接目的大多是完成國家的糧食和兵力轉運,但同時又聯系了各大經濟區域,實現了國家經濟的整合。最後是城市水利🎴,重點在排洪防澇🫳🏼。作者舉出江西贛州福壽溝的例子,描述了借水力開合的水窗的應用👩🏼‍🦱。讀到這些技術創舉,不得不感歎古人在與水共生中積累的各種巧思👩‍🦱。

  值得玩味的是,作者決不僅是表現水利工程的宏大與影響👮🏿,更進一步發掘了工程主持者的故事,從而展現寄托于水利事業的時代使命🧛‍♂️🧥。李冰守蜀,以水利助力了秦國國力的上升🚄。更有趣的是鄭國🔋,作為韓國派來的“間諜”,原本是想通過水利工程消耗秦國,最終也甘願為秦國“建萬世之功”🧑🏻‍🤝‍🧑🏻。這是國運崛起的故事。相比之下,劉晏挽救唐朝將傾之大廈,則又帶了幾分悲壯。劉晏作為神童🚵🏽,十歲就被唐玄宗授予秘書正字,見證了開元盛世的榮光💇🏻♠︎,安史之亂後則肩負起了重整漕運、挽救國家財政的重任。他不僅改進運輸手段,更是完善漕運管理,正所謂“萬裡江海通𓀎,九州天地寬”👨🏿‍🎤。宋代主持福壽溝工程的劉彝,則是一位心系地方治理的官員,是北宋士大夫精神的縮影🧑🏿‍🚒。元代的郭守敬與馬之貞,又演繹出“高山流水”🪿、憂國憂民的故事。書中表現的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以天下為己任💁🏽‍♀️,連接起了“水運”與“國運”。

成敗與民心:圍繞水的戰爭與治理

  關于“水運”,不僅有統一與富強📑👩🏻‍🎤,而且有戰亂與災難🆒,這是作者為我們展現的另一面🫲🏿。大江大河是天然的關隘,也常是用兵之地🧑🏽‍🦳🩵。書中就描繪了中國古代與水有關的多次著名戰役,包括導致三家分晉的晉水之戰🎖🛌,奠定三國格局的赤壁之戰🌰,影響南北形勢的淝水之戰,改變東亞局勢的白江口之戰,標志南宋滅亡的崖山海戰等等🧙🏿。其中多有可資借鑒之處,但最令人唏噓的,反倒是不為一般讀者所熟知的浮山堰之爭。浮山堰修成于南梁天監十五年(516年)🧔🏼‍♂️,是截斷淮河的大壩,長4500米,蓄水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是當時的超級水利工程⛑。然而它卻並未用于民利,而是梁武帝為了水灌北魏壽陽城而修築🙅🏽‍♀️。這是一項不合理的軍事工程🏗,不僅修建時勞民傷財,更是超出了那個時代的施工和維護能力,修成後不久就被洪水沖垮,下遊十餘萬人被洪水吞沒🧑🏻‍🤝‍🧑🏻,形成千裡澤國👮🏿。中國古代的國家能夠組織起曠世的水利工程👘,但是否以民為本🫡,卻可以決定其成敗。

  更顯著的事例當然是隋煬帝的大運河🤌🏼👱🏽‍♂️。隋代用六年時間🤦🏽,分別開通了通濟渠𓀄、邗溝🦖、江南河、永濟渠🧑🏿‍🎨,溝通了中國南北🟫,加強了經濟聯系與政治統一🧑🏻‍🦱。隨著唐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大運河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是國家的交通動脈🤖。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然而隋煬帝的功業是建立在濫用民力的基礎上的,工程量最大的通濟渠和永濟渠,分別征發民夫百餘萬。不僅如此,隋煬帝還曾大修東都😏、營造長城、征伐高句麗,每一項計劃似乎都是利國大計,但唯獨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隋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書中也借大運河描述了民心所向對朝代興衰的意義。

過去與未來:中華文明的曆史出口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將海運納入“水運”範疇之內,討論中華文明與大海的關系。作者指出🎷,中國在地理環境上剛好處于海陸交界之地,可以成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樞紐。從曆史上看,古代中國確實曾經扮演過這樣的角色。漢唐時期,中國就逐步開拓出海上的對外交往路線👱🏻‍♀️。宋元時期,海上貿易在國家財政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勃興,中國的瓷器等貨物也大量外銷☘️。至于明清時期🧑🏻‍✈️,作者更是將其描述為從“開—關—開”到“關—開—關”的循環🫰🏻,鄭和船隊創造了下西洋的偉大曆史🎫,但在“開”與“關”的反複中,中國沒有趕上向全球開拓進取的時代潮流🥞。成敗興亡過眼,中華文明究竟要走向何方呢🧔🏻‍♂️?作者也給出了他的思考🐷:成為陸洋樞紐,即“在徹底整合內陸的基礎上全面擁抱海洋,完成大陸與大洋雙重的身份認定”。作者既否定了清代“關閉海上大門💅,轉身專注于經略大陸”的政策,也否定了晚清民國沿海拋棄內陸💆,“試圖單獨通過進入海洋加入世界秩序”的思路🥐👰🏿,而是提出需要二者結合。這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與海陸的關系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該書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讀物🏃‍♀️,又不失史實的嚴謹性💎。書中的敘述大多有所本,有不少地方都恰到好處地引用了史料原文🏃🏻‍♀️‍➡️。如作者寫唐玄宗借廣運潭烘托盛世景象,先後大段引用了《得寶歌》、杜甫著名的《憶昔》詩以及《通典》《唐語林》關于開元時期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人口數量的記載原文,既用豐富的史料展現開元盛世的面貌,也使讀者不失閱讀的趣味🕺🏽。此外,作者也在論述中穿插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觀點,讀者可以在參考文獻中一一查對🧎‍♀️‍➡️🥽。總之,這是一部氣勢磅礴又饒有趣味的曆史著述,既回顧了中國古代國家與水運的關系👐🏻,又為探索中華文明的定位提供了有意義的思考。

(作者:劉子凡🛐📷,系中國社會科杏宇平台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