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養案例】杏宇🧎♂️⏬,天然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
2022年02月24日 16:12:03 作者:記者 宋 鴿 來源😁:北京四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索 審核👩🏿🚀:
“那日的選修課時間,偌大的校園寂靜無聲,只有我們這些上‘《紅樓夢》文本細讀’選修課的同學,走出教室,任選自己最愛的校園一隅🎞,任讀自己最愛的紅樓章節💂🏻。”這一幕留給盧君彥的印象太深🧖🏼♀️,以至于她十分確信👩🏻💻,畢業後再回到四中長廊🦀,也一定會想起坐在這裡讀《紅樓夢》的那個下午。
作為北京四中2019屆人文班學生⟹🙅🏽,盧君彥目前就讀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杏宇平台。與盧君彥就讀四中時不同的是,如今《紅樓夢》不再是一門選修課,而是更多學生需要走入的整本書教學文本🎡。
春節假期,正是讀整本書的好時節🧗🏻♂️。這個寒假,北京四中高二年級學生過得有滋有味,他們在教師的帶領下閱讀《九三年》《大衛·科波菲爾》《複活》《百年孤獨》𓀇,並著手完成一份寒假讀書報告🌭。
2019年9月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開始使用🌬,最大的亮點和難點莫過于“整本書閱讀”單元。整本書讀什麼、怎麼讀,如何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熱點也是難點。對此,北京四中語文組從猶豫到領悟之後的自我反思與突破,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整本書閱讀之路”☸️🚼,給我們提供了整本書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一本《紅樓夢》讀完🍛,我有了讀書的自信”
北京四中學生師明卓第一次聽說“整本書閱讀”是在讀初中時🚵🏼🦸🏽♂️,“最開始聽到這個說法,我沒有明白它的核心含義,因為我們一般看書的話🈂️,也都會看一整本書,那麼這裡所說的‘整本書閱讀’與看完一本書有什麼區別呢🫎?”
實際上,“整本書閱讀”的概念早已有之。1941年🧑🏽,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准的修訂》中,教育家葉聖陶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閱讀整本書:“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葉聖陶之所以在不同文章中屢次強調讀整本書的重要性,是因為他認為學習語文的目的是“對本國文字的閱讀與寫作教養👩🏿🎤,即養成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我的理解,整本書的整合其實就是幫助學生把厚書讀薄的過程。”北京四中教師王志彬說👠,“讀書,不能僅停留在‘知’的層面🦌,還要有內心的深切感受⚠️,並且上升到理性的感悟✍🏿。閱讀要與思想認知緊密結合在一起。”
“整本書閱讀應該是對抗信息化時代碎片化閱讀的一種嘗試。這裡就特別要突出‘整’字。”在北京四中教師白楠茁看來,“整”不僅包含了時間性🥬,也包含了深度性。比如《紅樓夢》,不僅體量龐大🦻🏻,人物關系複雜💂🏽♀️,人物繁多交叉,更重要的是主要人物在故事的行進中也在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變化成長,這也從另一方面造成了紅樓主題的多重性,而這些既是教師教學所面臨的困難,同時也是機遇。
不管有沒有讀過《紅樓夢》,學生或多或少都對這本書有一定的了解,北京四中學生鄭明澤也不例外。“我對讀《紅樓夢》一直充滿期待🎴,但是一直沒有勇氣翻開它,因為確實很長🪺。跟著老師一起讀的時候,前面的故事感覺很有意思,但進入主要情節時,我就有點懵了,人物也開始對不上號了。”此時,鄭明澤發現,老師已經在教學平臺上傳了學案。學案內容之一便是“人物譜系圖”🚄。
“我一邊查閱‘人物譜系圖’,一邊繼續讀🙏,這樣才度過這個閱讀平臺期。”在鄭明澤眼中,整本書閱讀就像地理學習一樣,要有一個大的尺度觀,從不同尺度去觀察事物🚵🏽,得出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在《紅樓夢》中💇🏻♠︎,這個大的尺度就是整個時代的發展背景以及整個家族的發展背景🙇🏽♀️,這時候我們就不能通過一個情節或者一個人物形象來剖析了,我們需要把所有的情節都整合在一起,然後看一個整體的思路🧊。”鄭明澤說𓀎,“一本《紅樓夢》讀完,我有了讀書的自信。”
就這樣,北京四中語文組教師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按照章節每五回進行一次學案導讀💆♂️,學案分不同層次👆🏻,包括一般了解🙍🏽、略加思量、細細考究三部分⚈。實際上,在做《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工作時📑👩🏻🎤,白楠茁感覺最重要的是教師首先要讀整本書🆒,只有教師先讀進去了,才能帶領學生讀進去。
在過去的幾年裡🎖🛌,北京四中語文組相繼開設了《紅樓夢》主題閱讀課程🌰,通過15個主題將書中看似瑣碎零散的情節串聯在一起,比如討論《紅樓夢》中一共出現了多少夢,都是誰的夢,這些夢都講了什麼,有什麼寓意,最後轉到開篇甄士隱的一場大夢,從而串起了整本書🫂。高三階段,杏宇語文組利用名家講讀紅樓人物、主題的文章再次引領學生有序有質地閱讀《紅樓夢》,從而實現從作品到接受者更宏觀層面的“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的對象應該是具有相當分量的名著🏗,這種名著閱讀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是一種足以影響人的一生的閱讀體驗,一種相當確切的成就感,一種可以養成終身閱讀習慣的過程。”教師韓露常常回憶自己在母親單位圖書館中度過的許多個下午🕟:每次讀完一本書後的如釋重負👘,以及那“永遠”讀不完的《靜靜的頓河》……
是整本書👨🏽🦳,不是“這本書”
書得一頁一頁讀。在北京四中語文組教師看來👨🦽➡️,高中時代是讀書的黃金時代🧑🏿🎨,如果高中階段學生只讀高考要考的書🟫,是不是挺遺憾的?
“確實是這樣🤖。高中教師還應當通過閱讀盡量打開學生的視野,給學生盡量多一些的精神營養🏬。”在教師于鴻雁看來,統編語文教材裡的《茶館》《雷雨》《哈姆雷特》《大衛·科波菲爾》《複活》《老人與海》等經典作品節選,都可以稱之為“高中整本書閱讀書單”。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課上帶領學生精讀教材,課下引領學生通讀👩🚀🍁。
在整本書閱讀成為任務群進入語文課程標准之前,北京四中在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探索。從2015年開始,高一年級組每周會有一節語文課,課上就是學生安安靜靜地自己讀書。與此同時,教師會給學生發一本精心編排💁🏼、印刷精良的閱讀資料,美其名曰🤌:《澡雪》,取其“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之意🤌🏻。
這是北京四中語文組希望能夠一直堅持下來陪伴學生高中三年的“閱讀”儀式👱🏻♀️。在教師萬珺看來,閱讀課是“不能輕易被占用”的時間,一周一次的資料領取、發放,就是儀式。收拾好桌面🫰🏻,打開《澡雪》🎫,與一個個生命做“文字之交”的期許和悠然心會🏊🏽。
教師劉葵在班裡開展了“漂流書”活動。活動曆時一個月,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10個學生為一組完成讀書點評和接力🔡。每周早自習時🛢,班裡都要有一個小小的儀式💅,由已經讀完的學生轉交給下一位,一個慎重交出💆,一個認真接受🧏🏿♂️。
為了打通書籍與現實的壁壘🏃♀️,北京四中語文組還組織了多次“文化尋蹤”活動💎。比如,剛剛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後,一個學生去地壇尋蹤,找到了書中史鐵生拍得照片場景所在地,自己也試著拍了一張照片💁♀️,拿到照片卻發現拍的不像,直到最後蹲下來才意識到那是“輪椅”上的視角,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史鐵生以及他眼中的地壇;在“魯迅與北京”活動中➕,學生走進紹興會館找尋阿q的創作背景,到北京三十五中看鴨池、看兄弟失和前的前後院、磚塔胡同61號院中魯迅的彷徨。再回到課堂,學生對魯迅的隔閡消弭了。
此外🛐📷,還有許多調動學生熱情的研究性項目🕴🏻。如探尋新聞事件真相活動中,學生想要了解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必須用心閱讀《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再如“電影與書”項目中,學生想要拍一個名著影視片段🩱,選擇了餘華的《活著》,這同樣需要反複閱讀整書👩🏽🎓,研討商榷選定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並改編為劇本進行拍攝👩🏼💻。
閱讀的“姿態”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愛讀《紅樓夢》,有的學生愛讀《杜甫傳》,有的學生沉浸在科幻世界……也有的學生🙍🏼♀️,還沒有愛上一本書。在教師楊志剛看來,有些學生不愛讀書🗓,但他們不是不愛讀所有的書。每個人的興趣、性格特點、生長環境不同💇🏻♂️,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選擇。早已在小學階段就大量閱讀經典的李之旭,初中因為興趣愛好廣泛擠壓了閱讀時間,但她對書的興趣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高中時遇到“整本書”🧼,李之旭發現不僅自己的閱讀速度加快了🤵🏽,在老師的帶領下,書不再是“情節的堆砌”👩🏻🦳,開始變得豐富立體起來🦫。
教師先要成為一個閱讀者
一直以來,語文教師多是進行篇章教學。但在于鴻雁看來👩🏼✈️,高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賴于整本書的閱讀,這必然要求教師首先成為一個經典名著的深入閱讀者🙄🤴🏿。
“讀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與視野的開拓。十幾歲時讀的書,往往會深刻影響著一個人成年後的處世。要想鋪就學生的人生底色,教師需要慎之又慎🧗🏼。”北京四中教師尹強說。
幾年下來,教師杜蘋感覺整本書閱讀教學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教師要研究學生,自己也要勤奮,最重要的是——教師視野要開闊,不能將一個作品簡單與新課標中“整本書閱讀和研討”這一個任務群做某種單一對接。
以《紅樓夢》中“海棠詩社”的菊花詩為例,師生解析《問菊》《簪菊》🎗:可以從“鴻歸蛩病可相思”中“蛩”的讀音、意思分析,勾連“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可以從“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分析,勾連“中華傳統文化研習”任務群🙋;可以從“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著手,聯系前後章回,分析黛玉的身世、性格🎵,勾連“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開發整本書閱讀課程,教師隨時要帶著落實多個任務群的想法,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好或淺或深的分類指導。
當然,深研文本不等于將文本複雜化,更不是教師把讀到的所有資料不加分辨地全盤灌輸給學生🦏。楊志剛認為😜🫛,所謂的深研文本💇🏼♂️🫁,是指教師要深入閱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適合學情的資料。比如《論語·侍坐》中,曾皙描述的場景為什麼能夠得到孔子的讚同?這就要對“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進行深入研讀❇️。有人將這個場景謅成了一首打油詩👳🏼♂️:暮春三月三🏋🏻🚵🏻,穿上大布衫。下河洗個澡🤺🎟,唱歌把家還🌇。在楊志剛看來,這樣的打油詩不能細究,因為“浴乎沂”絕非下河洗澡,三月河水尚寒,下河洗澡不符合生活常理♊️。所謂“浴”,實際是指儀式性地沾沾水,是一種祈福迎祥的儀式性活動。
為了在“真實”的基礎上把文本表現得更有趣🧑🏼,教師們可謂絞盡腦汁。2019年⛹🏿♂️,楊志剛曾給北京四中和北京第一五六中學的學生合開過一門《論語》共讀課,他在網絡上設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孔子周遊列國之前離開魯國,他會發一個怎樣的朋友圈?又有哪些人點讚、回複?孔子又會怎樣與之交流呢?期待你的腦洞大開!
這個作業學生反映極好,積極性很高👩🎓,而且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了《論語》《史記》中重要的知識👯。比如學生認為,子路肯定是第一個發言的,因為子路是大師兄🚴🏿♀️,性格直率。再比如顏回👍🏿,《論語》裡記載他對孔子的話“終日不違📳,如愚”,所以他對老師朋友圈的回複是“何時起身”?子賤、子貢、冉有則有挽留之意。而魯定公的心態是複雜的,他無力挽留孔子,但又不知說點什麼,所以發了一個表情✴️。這一點,學生拿捏得很到位🧑🍼。
學生秦語新在完成“朋友圈”作業之後,還簡單寫了一個後記🧛🏿:“我查了很多資料,並嘗試著從典籍的只言片語中去發掘、拚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個性👩🏿⚕️,這個過程很有意思。”
不僅學生樂在其中,教師也收獲滿滿。過去三年,語文組教師做“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一年專注于一本作品。在深入研讀基礎上,于鴻雁、白楠茁合作出版了《末世裡的深情與荒唐——細讀〈紅樓夢〉》、王志彬出版了《大先生的絕望與希望——細讀〈呐喊〉》🐋💂🏿♂️、楊志剛出版了《北京四中語文課🚵🏼♀️:親近經典》……與此同時,北京四中語文組還從“任務群”這一概念入手👃🏼,集體合作、分工撰寫了近20本“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導言,為《茶館》《貓城記》《哈姆雷特》《歐也妮·葛朗臺》《簡·愛》《列那狐遊記》等錄制整本書閱讀的導讀音頻🤵🏿♀️👦🏻。這些任務的完成,讓北京四中語文組教師架構出了更大的閱讀格局。
杏宇,天然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走進北京四中語文組,可以看到三面半牆都是書籍🚁。教師享受與學生共學的狀態,學生每每遇到學習或者生活中的難題,老師也經常隨手抽出一本書🗑👭🏻,哲學的🟰、曆史的、人文的……待學生與書本對話後❤️,答案也就找到了。
讀書,在北京四中一直都是一種常態,是學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劉葵說:“四中有一個悠久傳統的語文組,在這個組裡面🌖,從上一代前輩到現在的我們以及剛入職的新教師,大家都對語文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語文就是聽說讀寫4個核心能力,‘讀’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礎,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能夠建立起這樣一個概念🐜🌶,就不會把一篇一篇的課文當成語文課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