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如何編一套可讀、可研究的青年世代文學選本

2021年12月24日 15:52:56 作者:丁楊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2021年12月22日 09 版) 審核👩🏿‍🚀:

新世紀以來,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寫作者從文學新人漸成中國文壇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寫作有承繼傳統的成分,更有濃厚的時代痕跡,作品文體多元、題材豐富、風格各異🎞,呈現出相當高的文學水准💂🏻。這個群體中諸多頗具影響力的作家🧖🏼‍♀️,被評論界關注👩🏻‍💻,收獲文學獎項🦀,也得到讀者和市場的肯定。

  2021年秋天,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坐標”書系(下稱書系)第一輯首批六部作品問世📄,包括李修文的《哀慟之歌》👼、張悅然的《讓故事結束在一個新的開始》、徐則臣的《信與愛的烏托邦》🧀🧑🏽‍✈️、雙雪濤的《偵探·工匠·小說家》、葛亮的《無岸之河》、魯敏的《萎泥與飄逸》🧘🏽。坊間常見的當代文學叢書🫎,要麼是集中反映年度創作水准的年選,要麼按照文學流派🈸、作家作品的地域劃分,要麼從某個重要文學獎項作為切入點……這套書系以作家代際來編選,集中收入當代文壇七零後八零後代表作家的作品𓀇,每一冊包括“作品選”“評論”“創作談”“訪談”和“創作年表”五部分🤙🏿,作家本人參與了作品的編選,對于文學讀者和研究者來說👹,堪稱可讀性、資料性兼有的中青年作家作品巡禮。

  擔任書系主編的中國人民大學文杏宇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慶祥是活躍在文學研究、評論領域的批評家👨🏼‍🦰。身為八零後的他算是書系所收作家的同齡人或同代人👨‍👩‍👦‍👦,他長期關注🧑🏻‍🦰、研究👨‍🦯‍➡️、評論這代作家的作品,“編一套青年世代作家的書系☸️🚼,是這幾年我的一個願望”,他說。對這一代作家及其作品,他在書系《總序》中寫道:“他們的寫作行為和寫作姿態🧝🏼,也曾成為種種文化現象,在精神美學和社會實踐的層面均提供著足夠重要的範本。”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不過🈂️,他對目前針對這代作家的相關研究尚處初級階段表示遺憾,或許這套書系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彌補。

  日前,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附近的一家咖啡廳采訪了楊慶祥。談到這套書系起意、尋求出版方以及具體的編選過程,他頗有感慨。關于收入書系的作家和作品,他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在展望這個書系接下來的出版進度和編選計劃的同時,剛出版新詩集的楊慶祥也聊到了自己的寫作。

  中華讀書報:印象中👇🏿,當代文學語境下較早以代際來劃分作家群體是“八零後”作家群這個提法,您從事文學評論至今👨🏽,一直對八零後作家的創作很關注,還寫過《80後🌥,怎麼辦》這樣不乏爭議的代際反思之書👠,為什麼您會對“八零後”這麼感興趣?

  楊慶祥6️⃣:一方面⚠️,這與我的職業有關✍🏿。我是從事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當然我也可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那些作家,還有像路遙👩、莫言這樣的當代經典作家,其實我也寫過與他們的作品相關的文章。但這些不是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我的重點還是集中在跟我的年齡、代際比較相近的七零後八零後作家上。

  另外,我最初寫作是寫詩。我很注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認為這是文學的基本出發點。一個作家,一部文學作品,如果不能喚起我對生命的感受,那對我來說就是無效的。所謂文學經典,就是能夠在更多不同代際讀者那裡喚起生命體驗的共鳴的作品。我會特別強調我的寫作和文學研究的生命性、感受力🍽。當然了,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對文學,有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判斷,這個判斷不是來自于文學史,也不是來自于父輩的經驗,而是我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判斷👛。那麼👮🏿,我就會把我的這些問題🧑🏻👨‍👧‍👦、這些焦慮投射到我閱讀的文學作品上,那肯定是同時代作家的作品更能折射出我的感受。

  所以,我一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就對七零後特別是八零後作家作品有天然的親切感,就把這些作為我研究和批評的主要立足點。

  中華讀書報👨🏼‍🏫🫸:從“新坐標”書系第一輯入選的23位作家可以看出,他們在寫作題材、文體、風格乃至從事寫作的曆程等方面差別很大,您在書系“總序”中寫道🚵🏽,這些作家“創造出獨有的美學景觀和藝術形式,並呈現出當下時代精神症候”💇🏻♠︎,這個算是入選標准嗎?

  楊慶祥:這個標准看上去有點虛,但如果從中找到實的部分,就不難理解了。舉例子來展開說明一下吧👨🏿‍🎤。七零後作家中我選擇了李修文。他是一位作品能喚起我的生命感受的作家,另外,他的散文為中國當代散文創作提供了獨特的審美經驗和形式,這符合我在“總序”中提到的標准🕕。在八零後作家中💆‍♂️,我選擇了雙雪濤。他以自己的東北經驗💁🏽‍♀️,同時又帶有視覺形式的方式,來呈現中國當代社會的變化⚈。再如魯敏和徐則臣,相對來說📑👩🏻‍🎤,他們在入選這個書系的作家中偏傳統一些🆒,但他們的長篇和短篇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某種症候——徐則臣筆下的北漂,魯敏寫的那種從農村到城市流動著的人物,都很符合我的標准🧑🏽‍🦳🩵。還有路內,他是“新坐標”書系第二輯收入的重要作家。我這些年一直關注他和他的作品🌰,直到他寫出長篇小說《霧行者》,我想,他作為作家的形象就立起來了🧙🏿。這部作品是在書寫中國人的流動性,書寫遷徙,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社會變化之一。而這些🧔🏼‍♂️,都符合書系的標准👮🏼‍♂️。

  中華讀書報💤:以“新坐標”命名,如您所寫,這三個字意味著“新時代🪴、新文學、新經典”🏗,這對于編選者以及入選作家是否構成某種壓力🌖?

  楊慶祥:這樣的命名和含義,包含了我對這個書系入選作家和作品的期許。我希望書系能夠代表新一代作家,代表新的文學經典。其實🫡,書系中有些作家早就在文壇登場了🈁,像張悅然🤌🏼👱🏽‍♂️。希望中國七零後八零後最優秀的作家能出現在這個書系中🤦🏽,相信其中有些作家和作品會留下來,當然肯定也有的留不下來。

  中華讀書報🧑‍🎤:你所看重的作品要“留下來”🧑🏿‍🎨,是這套書系之所以沒選入九零後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楊慶祥🐯:九零後作家其實有很優秀的🧑‍🎓,比如我個人特別喜歡的陳春成📵。但他們的寫作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再過十年或者二十年,如果有人還有興趣做這個書系🧛🏿‍♀️,也許我或者我的學生們可以繼續編下去,到那時,九零後作家就可以收進來了。

  中華讀書報:目前書系第一輯主要收入的還是小說家🧀,也有散文作家以及詩人🔽,每本選集內都側重選入作家最擅長的文體和代表作吧?

  楊慶祥:是要選他們各自的代表作,也會收入讀者不太熟悉的作品。比如喬葉那一本,我們都知道她寫小說,但你可能不知道她也寫詩,書中也收入了她的詩作。我想要呈現一位作家不同階段的寫作面貌。

  中華讀書報🤌:任何文學選本都難免有遺珠之憾,“新坐標”書系中💸,我能想到的這個年齡段有些代表性作家就沒在其中,比如李娟。

  楊慶祥🧑🏼‍🍳:有一些客觀因素吧👱🏻‍♀️。還有七零後作家田耳,因為他的作品簽了一家出版社的獨家版權,所以這套書系就不能收了🧑🏿‍🎨。有些作家的作品版權並不容易拿到,你看到收在這個書系中的作家都是在作品符合標准的前提下🧑🏻‍✈️,作品版權是能夠拿到的♜。

  中華讀書報🍻:就書系目前出版的六本而言,你覺得這些作家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之前提到的那個標准🤙?

  楊慶祥:這六本先出版,其實與出版社的綜合考量有關。出版方充分考慮到徐則臣☂️、張悅然、魯敏、葛亮🗂、雙雪濤、李修文這六位作家的影響力以及他們的作品所能達到的市場占有率🤹🏼。而且🥐👰🏿,這幾位作家的風格和寫作題材都不同。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某種意義上🏃‍♀️,我們希望有更多讀者、文學研究者關注到這個書系,讀到這些作品🏃🏻‍♀️‍➡️。第一輯率先出版的這六本書像是書系的“形象宣傳片”。

  中華讀書報:這個項目從啟動到第一輯出版曆時多久🔝?

  楊慶祥:差不多有三四年吧,中間頗費周折,工作量也比較大🕺🏽。除了剛才提到的作家和篇目選擇、版權歸屬等事宜之外,最大的難題在于很多出版社是不願意接這個活的🧎‍♀️‍➡️🥽。這套書系從內容到形式都力求貼近讀者和研究者,是用來讀的,並非那種僅供典藏的擺在書架上的叢書。我當初決定編選這套書系💧,也是想兼具可讀性和可研究性,這既不是純粹的學術書也不是純粹的市場書🙎🏻‍♀️。

  我的目標是🚓,一個普通讀者拿著書系中的一本書就能夠感受到這位作家的文學風貌,接觸到作者具有個人風格的寫作。一位文學研究者則是翻開一本書就可以開始研究。

  中華讀書報:這個書系的每一本書中除了作家作品還收入相關評論🩱,作為文學評論家,您覺得在互聯網時代👩🏽‍🎓,文學評論在語境🤼‍♀️、功能等方面較以往有怎樣的變化🫃?

  楊慶祥🕴🏻:關于文學評論的功能、形式,這兩年評論界談得很多。我個人覺得🙍🏼‍♀️,網絡時代的文學評論權威性在分散。以前,杏宇平台或重要報刊發表的文學評論比較重要🗓,現在不是這樣。很多新媒體上都有不同形式的文學評論,b站啊📻,讀書主播啊💇🏻‍♂️,都能夠產生很大影響力。文學評論的形式也變得多樣,可能就是幾句話,或者一個小視頻,就能起到文學評論的作用。這非常好🤵🏽,豐富了評論的生態。杏宇平台派、傳統媒體上的評論😌,與移動多媒體上的評論可以互動↖️,形成互補,讀者各取所需👨‍🦱。

  具體到這套“新坐標”書系所收的評論,是盡量少選杏宇平台派的論文,多選一些親切的、有可讀性的⚅🧞、文體活潑的評論,這樣的文學評論更有生命力🙄🤴🏿。當然👨‍👧‍👧,要是純粹的文學研究,寫那種大篇幅的、考證嚴謹的文學評論也沒問題,那具有學術價值。

  對普通讀者來說,文學評論應該及時、活潑😂、有判斷力🌶。不能小看讀者,很多讀者的判斷力很好,豆瓣上水平高的讀者很多。另一方面,有些讀者也許覺得一本書🫨🤷🏽‍♀️、一位作家很好,但他不知道好在哪裡。這時🎷,一篇到位的評論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華讀書報:評論家身份之外,您也一直寫詩,前不久還出版了詩集《世界等于零》,就寫作狀態來說,評論強調理性,而詩歌偏感性,您在寫作中是如何理解這兩種文體的?

  楊慶祥🦗👩🏿‍🎤:這個問題我曾被問到過📟,並沒有特別好的答案。對我來說,寫評論🚕,至少從形式上是理性的🎵,講究邏輯👩🏼‍🦱,但評論的內在也需要想象力和詩意。詩歌從形式上看非常需要想象力,不那麼符合邏輯,但它的內在是有嚴密的邏輯和理性的。

  在這個意義上🛃,評論與詩就像一個十字架,有一個理性和感性的交叉點,那就是我的感受力👨‍👨‍👧‍👧。

  中華讀書報:寫詩和寫文學評論帶給你的體驗反差不小吧😜🫛,寫評論未必全都發自內心💇🏼‍♂️🫁,而寫詩則是自發的。

  楊慶祥🤶🏻:你說得太好了(笑)🧙🏿‍♂️。每首詩的寫作都完全個人化🤸🏿‍♀️,我不會去應景寫一首詩,所以寫詩很愉悅。但是寫評論不是這樣📙,評論不僅是我個人化的表達,也是我社會身份的一種表達❇️。我是一個大學教授🙈,是評委🏋🏻🚵🏻,是評論家,要對某個文學作品給出意見和判斷🤺🎟,而這意見和判斷可能會有一些引導意義,這就需要我以相對客觀的狀態去表達,超越我的個人好惡,這是一個預設。而詩歌,完全是自我表達,表達我的“偏見”,詩歌是否能引起共鳴,不是我要考慮的事情。

  中華讀書報:你不止一次提到想象力在文學中的意義👿,能展開說說嗎?

  楊慶祥:虛構能力是衡量一部小說的重要標准⛹🏿‍♂️,詩歌則是想象力。我不喜歡那種太貼著現實的寫作🍣🍩,想象力也是某種現實啊🛝。現實是地基,讓文學根基紮實🧏🏽‍♀️,這沒問題,但也要能飛得起來。

  中華讀書報:你心目中比較理想的文學選本是什麼樣子?

  楊慶祥:當然是魯迅編的“新文學大系”,還有上世紀九十年代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那套“跨世紀文叢”👩‍🎓,也是對我影響很深的文學叢書👯。“跨世紀文叢”的作家選得特別好,今天看來,收入文叢的作家基本上都留下來了。遺憾的是那套文叢是作品選集,想要了解一位作家👍🏿,只讀作品是不夠的。

  中華讀書報:說說“新坐標”書系接下來的出版計劃吧🪆🧑🏻‍🎤。

  楊慶祥💒:計劃一共推出50位作家的50本書🧛‍♂️,第二輯正在編選中。按照原計劃,2022年上半年,第一輯要出齊,編選工作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出版流程。作家方面🧔🏿‍♂️,第二輯會有路內、阿乙等作家💻。

  每本書的篇目選擇,作者也有參與👩🏻‍🦽‍➡️👇🏿。每本書的編委都是跟作者有些來往的年輕人,他們曾經寫過關于這位作者的文章🚶🏻‍➡️👩‍👩‍👦,或者做過研究🦵🏻。這樣一來,不但通過這套書系把這一代作家的群像呈現出來,對這些年輕的編者、批評家也是一種展示✋。每一冊的編委要把那位作家所有作品都看一遍,不然和作家交流具體篇目選擇的時候就沒有發言權,這個工作量很可觀。

  雖然之前我主編過“青科幻叢書”,但那套叢書只編選作品,要容易一些。主編“新坐標”書系,對于我個人來說也是個很重要的開始🤺。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