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裡的掌故 舌尖上的民俗
2021年12月22日 15:38:29 作者♻️:仲富蘭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2021年11月17日 10 版) 審核: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相同的是柴米油鹽人間煙火,不同的是草木榮枯四時更替。時光在循環往複又變幻無窮的生活中流淌🧑🍳,民俗則在代代相承又推陳出新的歲月中醞釀🤼♀️。
《民俗掌故日曆4.0版(2022)》仍是民俗掌故配以潘方爾的民俗漫畫,頗具生活氣息、文化底蘊與藝術品味💆🏿♀️💆。涉及的內容一如既往地豐富🎞,以時光為軸,通過歲時令節、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詞目🦀,更形象地展示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這些年漫畫家潘方爾先生的畫,如同杜工部當年詩雲:“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杜甫《戲為六絕句》),也是越來越有味道了,閑情雅趣,都在筆墨之間,畫出了世俗生活、人間煙火中的趣味雅意🫎,保留了人們心裡的小確幸、小美好🧗🏻♂️。
這一版日曆的特色,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條目涉及飲食,理由很簡單𓀇,民以食為天嘛🌭。中國人的餐飲之道,曆來充滿了奇思妙想。只要看一下近世以來的文章大家🌬,那些市井鄉間的掌故逸聞🧑🦼➡️、名人趣事🧑🧒🧒,乃至菜肴烹制過程中的刀工技藝、色香火候,海闊天空👨👩👦👦,縱橫八荒。他們不僅是文章高手,本身也是老資格的“饕餮”。有的文章看似跑題☸️🚼,然而趣味就在這些東拉西扯的閑談之中,各種文思與妙想浸淫其中,如“四鰓鱸魚”的故事,在外做官的張翰因為思家鄉鱸魚蓴羹而辭官🍛,于是中國文學中多了一個“蓴鱸之思”的典故。實際上美食只是引子,真正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一個離家的遊子對于故鄉的那份深深的眷戀。
江南吳地的地方菜,終年迭替不斷,烹制技巧精湛🈂️,尤其是時令與菜肴,逢熟吃熟的風俗,進一步提升了民俗掌故日曆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如書裡提到的各地飲食習俗,類似“三燒五臘九時鮮”“嶽飛茶”“擂茶”“澄城面花”“撐腰糕”等,聽名稱就能感覺到菜名背後的文化積澱。譬如“三燒五臘九時鮮”是舊時漢族民間立夏節令物的總稱,流行于杭州等地區。“三燒”是指燒餅、燒鵝、燒酒;“五臘”是指黃魚、臘肉、鹹蛋、螺螄🧖🏼、清明狗(一種糯米糕團)🐍;“九時鮮”是指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芽、玫瑰花、烏飯糕👨🦽、蒿苣🉐;還有蘇州、無錫等地流行的“水八仙”等。食用這些時令食物,不僅是為了迎接夏天的到來🥬,更體現了人們渴求五谷豐登的願望。
中國的飲食起源于農耕文化,以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為中心。隨著中原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人們飲食的種類與結構更豐富。明清海域的開拓,又將番薯🥺🧑🦳、馬鈴薯、玉米👱♂️📖、番茄、辣椒等外來作物引進國門,不但解決了中國自古以來缺糧的問題,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近世以來,西方飲食理念與方式逐步得到國人的認同🎴,逐漸演變為一種帶有新時代風格與文化風尚的飲食形態🫳🏼。
美食是深植人心的家鄉味道,承載了民族的記憶和生活方式👩🏼🦱。一年365天,每日三餐;365個掌故置于案頭,每日一翻。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本日曆書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從中領略到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世相百態和生機勃勃的市井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