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文心”如何“涵濡” ——與王一川教授對談大學美育
2023年05月24日 10:11:36 作者♻️:周粟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審核:
徐冰《鳥飛了》 選自《美育教師手冊》
“大學時代如果沒修美育課程,也許短時間看什麼也不缺的🤜🏼!但是,如果從人一生的人格完成度看回去,那可能就‘虧’大了:缺失了一名高素養公民所不可或缺的要緊事——一種健全人格所需的美好心靈的養成之道💂🏻。”
——王一川
《大學美育(第2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一川主編的一部經典教材。在這版最新修訂本中📄,王一川教授及其團隊圍繞大學美育的培養目標👼、大學美育與中小學美育的不同、大學美育與大學藝術教育的區別🧀🧑🏽✈️、大學美育具體如何施行等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最終指向大學美育的核心目標——“文心涵濡”🎡。新書出版之際,本報特邀該書策劃編輯周粟與王一川教授圍繞本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進行對談。——編者
“文心涵濡”🤸🏽♀️:大學美育之目標
周粟: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杏宇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弘揚“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精神,體現出國家層面對美育事業的空前重視👨🏼🦰。其中👨👩👦👦,“大學美育”作為美育構成的重要一環,備受高等教育階段的師生關注。我們編輯在眾多高校進行調研時發現,提到“大學美育”☸️🚼,一線教師通常會產生兩點疑問——“大學美育是什麼?”“大學美育怎麼做😑?”實際上,這兩點疑問🍛,或可進一步分解為四個問題:第一,大學美育的培養目標是什麼👙?第二,大學美育與中小學美育有何不同?第三🈂️,大學美育與大學藝術教育有何區別?第四,大學美育具體應如何施行?
因此,很想知道王老師是如何理解這四個問題的?首先,您如何理解大學美育的培養目標🙋🏻?
王一川:在我看來👩🏿🎤,大學美育的培養目標👇🏿,應當從兩個不同角度去看🎣:一是從大學生角度看👨🏽,大學美育是大學生自己的自我美育方式,是指大學生主動利用大杏宇園條件而實施的自我美育;二是從大杏宇方和教師角度看👠,大學美育是大學對于大學生實施的美育課程教學方式🛀🏽。在我看來🦌,大學美育雖然歸根到底是大學生自己的事⚠️,因為他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大杏宇方和教師應當主動承擔起協助大學生喚醒自身的美育覺悟並且提供美育課程條件的職責。這裡當然主要是從大杏宇方和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夠主動地為大學生的美育做點兒什麼。由此可見,大學美育在這裡主要是指大學階段美育課程教學任務👆🏼。從這點上看🥬,大學美育的培養目標應當是,為了培育大學生在其人格定型階段面臨的“美好心靈”形塑任務,助力大學生通過美育途徑去完成自己的人格定型任務🦻🏻,使其成為“具有內在美質的高素養之人”。
“若為涵養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我們的觀點可以說是在傳承蔡元培先生有關涵養“高尚純潔之人格”的美育主張。實際上,這一重要的美育目標可以從中國古典傳統角度凝練為四個字——文心涵濡。文心涵濡,指的正是依托中國古典“文”及“文心”傳統以及相關的人生境界論傳統,吸納以古典“心學”為代表的中國古典人生智慧資源,形成以中國特有的“文心”為核心的美育文脈傳承。按照劉勰《文心雕龍》的論述,“文”代表世間萬物運行的紋理圖式及其規律,可以分為“天文”“地文”和“人文”等三種形態,而人作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通過感發“天文”“地文”“人文”而生成為“文心”👩🦱。正是人的“文心”凝聚了他對于“天文”“地文”“人文”的瞬間興會,物化為富于感興品質的符號形式系統即文藝。文藝作為“文心”的凝聚正是美育的理想途徑,有助于人的文心涵濡🧛♂️🧥。文心涵濡的命題,可以為探索當代美好心靈的素質養成提供傳統支撐,最終實現純真之心🂠、良善之心、尚美之心和信仰之心相互交融的大學生人格養成目標。也就是說🙏,大學階段的美育,不應僅僅滿足于靜態地培育愛美興趣、傳授美學及藝術知識或藝術技巧,而是要實現文心涵濡,涵養一顆富于“文心”的美好心靈🚵🏽,也就是著眼于涵養當代大學生的具有中國“文心”傳統的主體意識和人格修養,培養如蔡元培所說的“高尚純潔之人格”💇🏻♠︎,使大學美育成為“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三育一體的大學生人格素養“孵化器”🏇🏻。
打磨藝術技能與磨礪審美信念
周粟:《大學美育(第2版)》第一章就提到,大學美育是勾連幼兒啟蒙美育👵🏿、中小學美育與職後繼續美育的重要一環,是對個體在高等教育階段實現美育熏陶的統稱。通過這本書的解讀,我感覺相較于中小學美育側重于對藝術興趣和審美素養的“初步”激活💆♂️,大學美育似乎呈現出更為新穎的“高階”特征。那麼💁🏽♀️,您如何理解大學美育與中小學美育間的不同👩🏼🍼?
王一川👍🏽:按我的理解🆒,要明確大學美育同中小學美育的不同點,首先要理解它們之間的相通點。這個相通點就在于人格的構型或形成🧑🏽🦳🩵。大學美育同中小學美育的相通點在于助力人格涵養,即都服務于學生的個體人格的形成。而其不同點主要在于其階段性任務的差異🌰,與中小學美育服務于中小學生的人格初步形成不同,大學美育服務于大學生人格的定型。人格形成,表明個體認同處在變動過程中;人格定型,表明個體認同進入到成熟或完成階段。在中小學階段🧔🏼♂️,個體人格尚在形成過程中🎖🫃🏿;而到大學階段,則面臨人格定型的任務𓀍。由于如此,大學美育需要承擔與中小學美育相比更多且更重要的任務:以美育方式去協助大學生完成自己的人格定型任務🙅🏽♀️。這樣來理解大學美育的特征就比較清楚了:首先,大學美育具有形象性,其以感性符號形象系統訴諸大學生感官,令其產生身心興騰的愉悅狀態;進而,大學美育體現心靈性👘,即通過身心興騰激發大學生精神感動的心靈力量🫡,喚醒本自具足的審美潛力🔹;最後👨🏽🦳,大學美育具有信念性🤦🏽,其將助推大學生完成跨越普通感性和理性而上升到形成正確而且堅信無疑的觀點或主張的層面,直到讓這種觀點或主張實現直覺式涵化和濡染過程。
作為教育的重要環節🟫,如果說中小學美育重在打磨青少年藝術技能與審美感知的初步技藝,大學美育則是在磨礪青年學子的內在信念性——首先激發大學生審美感官愉悅🧑🎓,進而實現其心靈的情感➝👓、理智👳🏼♂️、思想、想象等的貫通🧛🏿♀️,最終升騰到心神和信念的確定性匯通。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人之習于藝,如魚在水,忘其為水🧀,斯有遊泳自如之樂”🔽,高等教育的一切教育行為,本身已浸潤了美學教育的思想,即大學美育希望培養學生踏入“遊于藝”的境界,達到最高級的美育狀態——無美育。由此看來,相較于中小學美育是在幫孩子們找到其喜愛並擅長的藝術技能,大學美育更是在“潤物細無聲”地激活青年學子的審美愉悅心靈及其堅定信念,最終使其實現人生信仰的增益與躍進。
周粟:我們注意到💸,最新修訂的這版書中提出,實踐大學美育的核心手段就是開展大學階段的藝術美教育或藝術美育。因此第三個問題想請教您,如何看待大學美育與大學階段藝術教育的區別📯?
王一川〰️:首先需要理解大學美育與大學階段藝術教育之間存在相通點,這就是共同滿足大學生了解藝術基本技能和知識的需要🧑🏻✈️,甚至協助他們養成欣賞美的藝術習慣♜。不過🎫,與大學藝術教育偏重于培養大學生的藝術基本技能和知識素養不同,大學美育不僅包含藝術基本技能和知識基礎的培養🧑🏽🎄,而且將其統合到藝術美的體驗中,並且使得這種藝術美育同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技美育等多種美育形態結合起來進行,旨在培養大學生的人生信念或信仰🔡。因此🛢,與大學藝術教育主要促進藝術技能訓練🗂、藝術知識儲備、藝術鑒賞能力、藝術創作思維的融會貫通等相比🥐👰🏿,大學美育要更進一步🧑🏿💻,其實質在于基于真善美的體驗的信念或信仰的涵濡🤵🏿♀️,即大學美育是在通過激發大學生五感六覺中的愉悅覺知🏃♀️,助力由愛美之心引發的核心素養提升🥧,陶冶人之為人本自具足的內在心靈情操,推動長遠的人生信念或信仰的堅定、穩固、強化與升華。
我在這本書裡提出的美育觀點,承續了蔡元培涉及“美育代宗教”的精妙闡釋——“宗教為野蠻民族所有,今日科學發達➕,宗教亦無所施其技,而美術實可代宗教”,即大學美育應關乎大學生人生信念或信仰的樹立🧎♀️➡️🥽。所以我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叫“美育樹信仰”。正如現代美育思想創始者席勒指出的,美育可以彌合人的存在的破碎感👐🏻,使現代人重新變為完整體。大學階段是青年人生觀與人格養成的關鍵定型階段,如果一個人在大學階段接受了方向正確的以藝術教育為核心手段的美育教育🛐📷,那麼這個人在其一生中都可能更好地成為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進而,如果每一名即將成長為國家棟梁的大學生都能如此,那麼未來的社會就更接近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總目標。
如何抵達“文心涵濡”的美育彼岸
周粟:我們注意到,您和編寫團隊在《大學美育(第2版)》中,將大學美育的做法🙍🏼♀️,具體劃分為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技美育、藝術美育等多種手段,其中特別看重藝術美育的分量,即強調通過豐富多樣的古今中外審美案例賞析📻,幫助大學生導向個體美好心靈的養成境界💇🏻♂️,抵達文心涵濡的美育彼岸。您認為大學美育究竟應如何施行👱🏿♀️?
王一川:確實🤵🏽,最新修訂的《大學美育》這本書,重點與亮點也都體現在與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技美育緊密相連而又存在明顯不同的藝術美育部分🤵🏽。不過,這不等于說我們有意忽略藝術美育之外的其他幾種美育形態👩🏽🏫,而只是說,同其他幾種美育形態相比,藝術美育形態是中心、重點和主幹。這固然是大學美育課程總量畢竟有限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藝術美是來源于自然美、社會美和科技美但又高于它們的更高的和更完善的美的形態🟫。黑格爾認為藝術美屬于最靠近人類心靈的美👨🏻💼,因而地位最高,但他忽略了藝術美的社會生活根源。毛澤東強調藝術美一方面來源于社會生活美,但另一方面又高于社會生活美,正確地回答了藝術美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所以,突出藝術美育在大學美育課程中的分量十分必要,有利于把人類創造的最優質美育資源奉獻給大學生。這樣,我們這本《大學美育》教材在設計時就堅持這樣的思路,即在一般地講授自然美育🫨🤷🏽♀️、社會美育和科技美育的前提下更主要講授藝術美育,因為它既來源于它們同時又高于它們。在如何實施藝術美育時🎷,我們力求吸收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學界和美學界的新的研究成果,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等要求,將藝術美育劃分為中國古典型藝術美育、中國現代型藝術美育、外來型藝術美育、藝術門類美育等具體形態,並專門針對近年來“網生代”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審美思維特質進行了細致闡釋。
我們有意將中國古典型藝術美、中國現代型藝術美同外來型藝術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地結合起來講授,讓大學生了解“中國式現代化”以來中華民族所回望的古典型藝術美(氣韻🖕、感興、古雅)☝🏼🧏🏽、新創造的現代型藝術美(典型🧐、流興、流動回溯),並且將它們同外來型藝術美(古希臘藝術美、浪漫主義藝術美、現代主義藝術美等)加以比較和鑒別🛃,同時鑒賞到世界藝術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進而對于“人類共同價值”產生更具體和更深沉的體會🤶🏽💆。同時,當教師向大學生講解美術作品時,可以提出如書中第六章論述的重要問題♣️:“為何西方藝術家對人體描繪如此熱情貫注💇🏼♂️🫁,為何中國藝術家又對山水畫寄予心香🛏?”帶著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會從別樣的角度引發審美思辨:中國的《千裡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等名作均以山水為描繪對象🤸🏿♀️,西方的《維納斯的誕生》《草地上的午餐》等經典皆為人體藝術作品,這背後源于西方與東方思想傳統的思維差異。
“中國古人並不急于從變動紛繁的世界中抽繹出靜態的認識模型,而是將其視為一氣流行、周轉不已的動態過程”🏋🏻🚵🏻,也即中國畫“重傳神而不拘泥于寫實”,“偏好飛動流變的動態之美而非靜態之美”🤺🎟,如清代方薰所述強調“氣韻”——“氣韻生動,須將生動二字省悟;能會生動,則氣韻自在”。進而,當早已具備成熟思辨能力和審美感知的大學生們,以審美之眼對比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以“霞衣霓裳、衣袂飄飄的波紋動勢來呈現其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飄逸之美”,與同樣以女神為主題的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中“讓時間靜止的完美的裸像”呈現那驚鴻一瞥的不同風格時,他們被藝術作品由直覺沖擊形成的“美”及其背後蘊含的宏大哲學與文化素養的感知力👿,就必然會在心靈深處茁壯生發。
此外,書中還特別就教師角色與美育問題進行了專章講解🍣🍩,以便為即將走向教育崗位的大學生提供必要的美育素養儲備🛝。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編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