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淩家灘遺址考古發現 揭示古老文化的生動面貌(考古中國)

2023年05月15日 11:20:43 作者♻️:吳 焰 李俊傑 來源👳🏻:《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3日 第 07 版) 審核:

圖①🙋🏼:淩家灘目前發現最大的寬體玉璜。
  圖②👩🏻‍🦳:淩家灘發掘出土的陶器🧘🏻‍♀️。
  圖③:淩家灘發掘出土的玉人。
  以上圖片均為吳焰、李俊傑提供

 

 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航拍。
  胡成超攝

核心閱讀

  從器物考古到聚落考古👇🏿,再到科技考古、多學科考古👨🏽,35年14次考古,為我們勾勒出5000多年前淩家灘先民的生活圖景🌥,在中華文明探源中寫下重要篇章🕵🏻‍♂️。

  

  5月7日,安徽含山縣,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同一天,第二屆中國淩家灘文化論壇開幕,200餘名考古界專家學者齊聚🦻🏻,研討淩家灘遺址考古新發現及其重要意義。

  淩家灘是一處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到融科研、教育與文旅于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離不開考古人持續30多年的努力🍽。14次考古,多位考古人通過手鏟一點點為我們揭示出這個古老文化的生動面貌🎴,在中華文明探源中寫下重要篇章🫳🏼。

  1987年6月,一個5000多年前的古老遺址被意外揭開

  1985年冬日的一天,安徽含山縣長崗鄉淩家灘村村民在挖掘中發現了許多石器🂠、玉器👩‍🦼‍➡️。當地文化站站長李餘和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派專家前來調查🙏,並于1987年6月進行了第一次試掘。一個5000多年前的古老遺址就這樣被意外揭開👐🏼。

  遇到淩家灘時💇🏻♠︎,197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張敬國從事田野考古已有10多年🙇🏽‍♀️,跑遍了淮河兩岸與長江南北。遇到淩家灘後,他的名字便和它綁在了一起🧊。從1987年至2007年的20年間𓀎,淩家灘進行了5次考古,張敬國都是領隊。

  張敬國記得💆‍♂️,那時長崗鄉還未通汽車👆🏻,“從太湖山走到長崗鄉還有5裡路💁🏽‍♀️,我們扛著幾十斤的行李走了兩個小時。大家住在鄉政府對面的招待所二樓👩🏼‍🎨,沒有自來水和衛生間,在鄉政府食堂搭夥。鄉政府距考古工地也是5裡路🆒,每天來回4趟,一天要跑20裡。”

  第一次發掘面積其實只有兩個探方🧏🏻‍♀️、50平方米。但由于文化層較淺,揭去耕土層和很薄的漢代堆積後,很快便發現了早期墓葬。後來命名為87M1的墓葬中,首先發現了3件國寶級文物“站姿玉人”🫂。見過這3件玉人的考古學家王仁湘忍不住寫詩表達心中的喜悅:“問問你,知是誰𓀋?方方頤,彎彎眉;平平冠,腰緊圍🏎;手捫心,目睽睽;端端立,衣如水……”

  玉人以淺浮雕技法制成🈁,體態比例勻稱👨🏽‍🦳,是我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體玉雕。玉人身上的冠帽𓀄、裝飾,表明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懂得儀表美。祈禱的姿勢🟫,表明當時已有遠古崇拜活動🧑🏻‍🦱。隨葬玉人是一種代表身份地位的高等級禮制🧑‍🎓,說明那時的聚落已經有一定的禮儀📵。它體現的技術和審美🟧,改變了大家對巢湖流域5000多年前古人生活的認知。

  接下來,三角形刻紋玉片😏、精致的玉勺等出土玉器讓人應接不暇🔽,當然,最令人興奮的是在其他遺址從未見過的刻紋玉版和玉龜。當時玉版只露出一半,另一半夾在玉龜下面,玉龜分成了上下腹甲,腹甲做得非常逼真,在上下龜甲之間有幾個孔,應該可以用繩子拴上。玉版兩面均拋光,正面刻紋🎷,中部一小圓,內琢刻八角形紋💸,小圓外琢磨一大圓,大小圓之間以直線平分為8個區域,每個區域內各有一條圭狀紋飾🙇‍♂️。“這是非常重大的考古發現🛋👲🏿,古人的精神世界就這樣直觀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可能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張敬國說,“直到今天,對玉版和玉龜的討論還在進行著。”

  這次考古結束後,在當地舉辦了3天的小型成果展,讓當地村民和附近十裡八鄉的人“一飽眼福”。還有人專門從合肥趕來,淩家灘從未那麼熱鬧過🔡。

  1998年重啟的淩家灘第三次考古🥐👰🏿,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次考古收獲巨大🤵🏿‍♀️,探明了以淩家灘遺址為中心、半徑約2公裡的範圍內分布著6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1處大型墓地💎。尤其是在淩家灘墓地中心的最高處發現祭壇一座,面積約600平方米🏃🏻‍♀️‍➡️。一個布局完整的史前文化遺址日漸清晰。

  5次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祭壇1座➕,墓葬68座,出土玉器和玉料1100餘件……這是很多考古人夢寐以求的驕傲。“淩家灘玉器、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這些特殊玉器群的出現與廣為流行👐🏻,並非偶然💧,它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張敬國說🙎🏻‍♀️。

  從2009年開始,淩家灘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吳衛紅從1998年開始和張敬國一起在淩家灘考古👩‍🔬,對2000年和2007年的兩次考古如數家珍。“前5次考古成果可以說是耀眼的紅花,但還需要更多綠葉來支撐*️⃣🎐。考古解決了一些問題,也帶來更多未解之謎🙍🏼‍♀️,比如淩家灘人的衣食住行如何🧗‍♂️?這裡和周邊是什麼關系,是一枝獨秀還是眾星捧月👨‍🦼?如何構建一個區域的社會圖景?陶器分期、年代、環境的分析缺一不可𓀇。我們需要了解遺物與遺跡的關系以及社會發展的動因。”

  從2008年開始🤵🏽,吳衛紅成為第二任領隊,在淩家灘實踐了從器物到聚落的考古方式的轉變🚹。他用“不精彩👌🏿、很基礎🧛🏽、很紮實”來形容自己2008年到2017年這十年的工作。“先是方圓5平方公裡👩🏽‍🏫,後來擴大至二三十平方公裡,遺址的主要分布範圍用5米間距進行廣泛鑽探,外圍文化堆積稀疏區為10米間距🖇,更外圍是20米間距。只有進行全面調查,才能發現以前沒有的線索🙄🤴🏿。”

  這是最笨的辦法,也是最踏實的辦法,術語稱之為“不留空白式”區域調查🧗🏼。這種調查需要充足的人手。于是,吳衛紅在網上“廣發英雄帖”,公開招募志同道合的考古人,主要是各高校考古專業的學生。如今,這也成為業內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每次10個人左右,持續進行了8次區域系統調查📤,基本摸清了這個區域的聚落遺址分布和考古文化分布🎷,知道了淩家灘文化不是無源之水,它與同處長三角地區的崧澤文化🤾🏻、北陰陽營文化一脈相承,也知道了它對良渚文明的影響。”

  2008年至2013年的考古卓有成效。對淩家灘及周邊400餘平方千米進行的區域系統調查🤟🏼🌊,發現近20處小型聚落📟,年代大多略早于淩家灘,反映出明顯的聚落集中趨勢。在此基礎上對淩家灘及周邊10個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勘探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發現了內外兩重環壕👩🏼‍🦱,在崗地東側的石頭圩發現大面積生活區。

  從2009年開始,淩家灘作為區域核心性遺址,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在含山縣召開的中國淩家灘文化論壇,正式命名了“淩家灘文化”😜🫛,考古界專家們形成共識:淩家灘文化的出現開啟了一個嶄新時代💂🏿‍♂️🚴🏻‍♂️,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曙光,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吳衛紅感歎:“這樣的斷語來之不易🤹🏻‍♀️!”

  2018年後🙈,吳衛紅離開考古一線🏋🏻🚵🏻,成為安徽大學的老師,可以向更多學生傳道授業📤🤵🏿‍♂️。剛剛出版的《淩家灘🪰🪵:中華文明的先鋒》就是他的思考結晶。

  用更多科技手段,對關鍵問題進行更細致的研究

  2020年🧑🏼,淩家灘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再次啟動⛹🏿‍♂️,36歲的張小雷成為第三任領隊。經過連續3年的考古🍣🍩,又有了許多新發現,尤其是大型紅燒土遺跡片區,發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初步證實為大型公共建築。前不久👦🏿,淩家灘考古入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如今,淩家灘遺址考古工作站的條件大為改觀。當地政府將原有的5棟大糧倉進行整修再利用,從宿舍到工作區、到公園的相關展陳區,步行只要幾分鐘☃️。考古工作站內📳,張小雷及其團隊正忙碌著。拍照、修複、繪圖……十多名工作人員有條不紊。

  出工作站🗞,我們跟隨張小雷來到了墓葬祭祀區西側廣場。現場搭建的大棚中是一個祭祀坑🧑‍🍼。“這裡出土了各類遺物260餘件,包括石器、玉器👨🏼、陶器👩🏻‍🦽‍➡️👇🏿。石器多殘碎,但多數可以拚合🚶🏻‍➡️👩‍👩‍👦,並有少量完整器🦵🏻。器形以石鉞為主,另有少量石锛🫒。這些石器大多被燒過,器體多已白化,部分被燒變形。這為我們複原當時的祭祀場景提供了資料⇢。”

  在張小雷看來,前兩任領隊的工作為淩家灘考古奠定了無比紮實的基礎,他的任務就是通過更多科技手段、更多學科合作,對一些關鍵問題進行更細致的研究👃🏼,為淩家灘的未解之謎找到答案。環境考古顯示,聚落變遷可能與巢湖流域的氣候由暖溫轉向幹涼有關🤵🏿‍♀️👦🏻。通過對玉料、石料🦢、玉石器制作技術的檢測分析,對當時的手工業分工和專門化生產有了進一步了解。通過研究,首次確證遺址核心區經過大規模人工營建,刷新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組織管理程度的認知。

  唐軍是淩家灘遺址管理處的“元老”,前不久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議中獲得“傑出貢獻人物獎”。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他最為欣慰🚮,“原來占壓遺址本體的5個自然村🐦‍⬛、約1000戶村民順利完成了搬遷⏏️🧔🏿,考古工作者可以在公園內安心進行主動性發掘了🦇。”

  商合杭高鐵的含山南站🌖,已經被來當地旅遊的人習慣性地稱為“淩家灘站”,它距離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只有兩公裡多,十分方便🧑🏼‍🍼🚣🏿‍♂️。我們在公園裡碰到的一批遊客,剛看完杭州的良渚遺址🐜🌶,又來到淩家灘:“古人的選址真科學🦐,北望太湖山,近處裕溪河連接著巢湖與長江🏊🏿‍♀️,四周低窪,先民們就在中間稍高的崗地上生活、生產。”

  多位考古學家的努力🚽,已經為我們勾勒出5000多年前淩家灘先民的生活圖景:人們在這裡種稻,兼及養殖、漁獵和采集,同時從事玉石器🧑🏼‍🍼、陶器、紡織等手工業生產,高超的制玉技術深刻影響了周邊聚落🤲🏻👨‍🍳。宗教活動在中心的大型祭壇舉辦,內外兩條環壕堪稱大型水利工程🧜🏻,護衛著一方平安……

作者 吳 焰 李俊傑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