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揭曉

2023年05月16日 09:49:40 作者♻️: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2023年05月10日 05 版) 審核:

  近年來⛓,國內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並正在發生深刻變遷。為及時總結人文學術領域的新進展、新現象、新趨勢,推動人文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提升公眾對人文學術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文史哲》雜志與《中華讀書報》聯袂開展了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這也是我們第八次進行此一評選活動💂🏻。在“《文史哲》雜志人文高端論壇之十一🧑‍🧑‍🧒‍🧒:層累說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召開的同時👩🏻‍💻,我們將最終評出的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公布如下:

  

  1.植根自身經驗與曆史文化傳統🪹,“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統攝全局的重大命題

  2022年,“中國式現代化”概念躍然而出📄,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成為齊頭並舉的兩大關鍵性理論命題和具有時代意義的話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百年來中國發展道路的高度概括,更是基于中國自身經驗與實踐提煉的統攝全局的社會發展命題🎡。長期以來,在西方強勢主導話語的影響下🫎,“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影響甚深。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事實表明👱,東西方世界現代性的生成和演進過程是多元而複雜的,存在著不同的路徑🦸🏿。對西方現代化的簡單移植和攀附𓀇,不僅不能回應中國現實的發展問題🤙🏿,更無法把握和應對當前世界的複雜狀況。在東西方文明再度面臨重大抉擇的曆史性時刻👹,植根于中國曆史文化傳統、社會深層結構和當代中國實踐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對理解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中國道路的獨特性具有決定性意義🧑‍🧒‍🧒,更蘊含著化解西方現代化道路當代困境和人類總體性危機的基本提示。深入理解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曆史進程及其當代實踐👨‍👩‍👦‍👦,已然成為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議題和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何中華:《世界曆史·亞細亞現象·中國道路——從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角度看》☸️🚼,《文史哲》2022年第1期

  孫正聿:《從大曆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哲學研究》2022年第1期

  萬俊人🎊:《現代性的多元鏡鑒》🍛,《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

  沈湘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傳統文化根基》,《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8期

  吳曉明:《世界曆史與中國式現代化》,《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9期

  

  2.城市化後中國社會建設方向何在?學界呼籲打造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截至2021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城鎮人口上升至9.1億人。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曆史性地改變了中國基層社會結構,城市社區已然取代鄉村成為中國社會的基礎組織。原子化、高強度的現代都市生活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促使學界重新認識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倫理的恒久價值,呼籲重建適應當代城市社區的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學者們意識到🌡,在城市化的“後半程”,家庭仍然是社會的基本單元。面對現代化轉型帶來的整體沖擊以及城市化引致的諸多困境👩🏿‍🎤,以家庭價值為核心的傳統倫理仍不失其巨大的張力。如何在充分認識中華倫理體系獨特性、延續性的基礎上👨🏽,激活潛藏于當代社會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重新發揚包括家庭本位、人倫情義、禮儀社會等傳統倫理的現代意義,打造一種與中國道路相匹配🧑🏻‍🌾、與中國傳統文化可對接、與西方生活方式能媲美的新型“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不僅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社會基礎和道義支撐。

  參考文獻:

  彭林:《禮樂中國》,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王學典:《“兩創”的實踐指向🙆🏻‍♀️:打造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光明日報》2021年12月27日

  蕭放🧉:《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中國禮儀實踐》💂🏽‍♀️,《光明日報》2022年1月12日

  顧濤🍬:《禮制史上的鵲巢鳩居——鄉禮的禮義及其曆史演變》,《文史哲》2022年第2期

  胡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禮儀制度的曆史演進與倫理價值》,《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3.遠古曆史無法僅憑考古“自證其身”,中華文明探源仍需多方發力

  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以考古學為主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受制于物質遺存的有限性和偶然性,現代考古學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讓材料“說話”🎴,但沒有文獻旁證,難以呈現考古材料背後的社會架構、文化觀念等內容👩🏼‍🦱。隨著文明探源的深入開展,學界開始意識到,在考古物證和史書記載之外,神話傳說、民族習俗🧑🏻👨‍👧‍👦、口傳文學都可能蘊藏著中華文明起始階段的“基因密碼”🧛‍♂️🧥。在考古證據的窮盡之處,傳世文獻和口傳文獻又開始煥發新的活力🚄。

  探尋中華文明源頭及其曆史發展脈絡🔋,牽涉到對中國文化遺產的全面整合和重新定位,無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目前🙏,中華文明探源不僅得到了曆史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的深度響應,神話學、民俗學等諸多學科也開始熱烈參與,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積極提供新的材料🌎、思路和解釋框架🛝。“中國神話譜系”和民族史詩中保存的文明記憶,能否補全和複原無法通過考古“自證其身”的遠古曆史🤡👮🏻‍♀️? 無論如何🙇🏽‍♀️,多學科的投入和發力,是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劉宗迪:《眾神的山川♏️:〈山海經〉與上古地理、曆史及神話的重建》,商務印書館,2022年7月

  楊維軍👩🏿‍🎓:《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發力》👆🏻,《人民日報》2022年7月4日

  傅道彬:《兩種文明形態與周民族遷徙的史詩路徑》,《文學遺產》2022年第3期

  王震中:《比較文明學視域中中華上古文明的思想文化特質》,《世界曆史》2022年第4期

  田兆元👍🏽:《“中國神話譜系”與“中華文明探源”精神本體研究》🆒,《文化遺產》2022年第5期

  

  4.本土言說能否通達東西方哲學精髓?“漢語哲學”展現巨大抱負

  餘波至今未消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大討論,凸顯出兩大學科範式疑雲🍨,即本土思想能否經由西方範式得到真正闡發,本土言說能否通達西方哲學精髓? 對此🌰,“以中釋中”的呼聲與“以西解西”的訴求,或傾向于抹殺百餘年來本土思想資源的現代性轉化成就,或無法正視近代以來蔚為大觀的西方哲學譯介研究功績,皆有偏執一端之嫌☝️🐞。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和融通傳統中國哲學研究與“在中國”的外國哲學研究,成為中國哲學界再出發的前提性追問。鑒于漢語是在中國進行哲學研究的主流言說方式🧔🏼‍♂️,近年來學界倡言構建“漢語哲學”,將之作為重估中國哲學研究性質、使命的基本立足點𓀍。2022年,北京大學漢語哲學研究中心成立,讓持續預熱的“漢語哲學”概念迎來新的研討高潮🙅🏽‍♀️。除了嘗試發掘語言哲學意義上的“漢語哲學”特質之外🏗,更多學者強調不能讓“漢語哲學”淪為自娛自樂的地方性知識🔐。以漢語為工作語言的哲學研究,如何做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貢獻🧑🏽‍🏫🚟? 中國哲學界正通過相關熱議🧑🏻‍🤝‍🧑🏻,展示出創造性地參與世界性哲學議題的巨大抱負👮🏿。

  參考文獻:

  孫向晨:《“漢語哲學”論綱:本源思想、論域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

  黃裕生:《何謂漢語哲學? 為什麼需要漢語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5月10日

  韓水法🏋🏻‍♂️、江怡𓀃、董平、陳小文🎟🐯:《語言跨界談哲學家談漢語哲學》🟧,《語言戰略研究》2022年第4期

  詹文傑🔜:《漢語哲學語境中的 Being 難題——評王路教授的“一是到底論”》🧛🏿‍♀️,《現代哲學》2022年第6期

  楊國榮:《漢語哲學與中國哲學——兼議哲學話語的內涵與意義》,《社會科學》2022年第11期

  

  5.簡牘發現呈“井噴”之勢,基層治理研究凸顯整體性視野

  在嶽麓秦簡☸️、北大漢簡😏、張家山漢簡、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整理接近尾聲之際,清華簡、北大秦簡🏊🏽、裡耶秦簡、懸泉漢簡🧎🏻‍♂️、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持續刊布,益陽兔子山漢簡↔️、睡虎地漢簡💁🏼、海昏侯墓出土西漢簡牘、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等新發現層出不窮。呈現“井噴”之勢的出土簡牘,為古代史研究持續輸送大宗新史料💸,也為研究範式的革新提供了巨大契機🤌🏻。

  對于曾經在中國古史分期等重大討論中有著豐厚積澱的秦漢史研究而言,大批簡牘的出土一度讓細碎化的材料整理成為主攻方向🙇‍♂️。但隨著資料梳理和史實考訂等基礎性工作的推進🛋👲🏿,有明顯跡象顯示以簡牘材料為中心的秦漢三國史研究開始回歸重大問題的討論。2022年度湧現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國家治理”概念的激發下,以秦漢基層統治和鄉裡社會為視閾,針對帝制中國早期的基層治理🧘🏻、社會形態、人身依附關系等諸多核心議題🎫,展示出宏觀的理論思考和“長時段”的視野關懷🏊🏽。簡牘研究似正處于由量變轉向質變的節點🧑🏽‍🎄,新的整體性曆史敘述脈絡的出現令人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侯旭東🐷:《漢家的日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5月  

   沈剛:《漢晉簡牘與制度史叢稿》💅,鳳凰出版社,2022年12月

   李均明:《“五一廣場簡牘”中的東漢社會》🥐👰🏿,《光明日報》2022年1月22日

   陳侃理:《秦漢裡吏與基層統治》🤵🏿‍♀️,《曆史研究》2022年第1期

   蔔憲群:《秦漢鄉裡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曆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6.出土“胡語文獻”研究持續突破,西域文史之學告別冷門

  由于語言和資料的限制,包括西域出土非漢語文獻研究、西夏學、蒙古學、藏學🧔🏼‍♀️🙇‍♂️、伊朗學等在內的西域研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學術關注度低、成果產出難🚋、研究群體小的領域。不過隨著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曆史文化的重視,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項目的實施,素稱難治的西域文史之學逐漸告別冷門,持續取得突破性進展,呈現明顯的複興趨勢。

  繼《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之後💧,2022年《和田出土唐代于闐漢語文書》和中國人民大學藏唐代西域出土文獻等材料的整理與研究,不僅標志著敦煌吐魯番文獻的刊布接近完成🛐📷,更顯示出國內西域研究領域開始邁入非漢語文書的“深水區”🕴🏻。這些基于“胡語”碑銘🏌🏿‍♂️、寫本的深度整理和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能夠熟練掌握多語種工具的中青年學者。在積極譯介和吸收國際學界研究成果的同時,他們運用曆史語言學方法🩱,在于闐學🚣🚞、突厥學💂🏽👧🏼、蒙古史等諸多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有理由相信,國內西域研究在世界學壇將會占據越來越重的分量。

  參考文獻:

  段晴🧀:《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9月

  榮新江:《從張騫到馬可·波羅🟢:絲綢之路十八講》,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

  白玉冬🔲:《牢山劍水:魯尼文葉尼塞碑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2月

  孟楷卓、于子軒:《以室點密為中心再探突厥早期史》🤵🏽,《曆史研究》2022年第4期

  陳浩:《全球史視野下的突厥起源敘事分析》👩🏻‍🦳,《史林》2022年第5期

  

  7.從域外漢籍到“漢文著述”😌,作為整體的“東亞世界”得到關注

  新世紀以來↖️,以“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為代表的諸多漢籍整理項目,延續晚清以降對“佚存書”的關注👩🏽‍🏫,系統性地開展海外所存中國古籍的搜尋、編集和研究工作,基本掌握了域外漢籍的庋藏情況。與此同時👩🏼‍✈️,學者也逐漸將目光和精力從聚焦海外所藏漢籍珍本,轉移到東亞世界本土漢文著述的研究🙄🤴🏿。2022年👨‍👧‍👧,在“燕行錄”、東亞“筆談”文獻、中國文集域外注本等諸多領域,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整理和研究成果。

  在“從周邊看中國”和“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等理念的推動下,由于具有和中華文明相通的價值觀念、感知結構和審美方式,中國之外文人撰述的“東亞漢文學”已逐漸成為一種作為方法和視野的研究路徑,推動對“東亞文化圈”的全面理解。更有學者呼籲要將目光由東北亞拓展至南亞🤓、東南亞,將“東部亞洲海域”作為一個曆史世界進行關注和研究。植基于此,對域外漢籍蘊含的跨界交際🤹、文化認同等問題的延伸探討📤,不僅能夠深化對中華文明傳播孳衍的認識🎷,更有希望促成整體性“東亞世界”研究格局的形成🌖。

  參考文獻:

  鄭傑文🎸、劉心明主編:《歐洲地區所藏中國珍稀文獻叢刊》,中華書局,2021年12月

  漆永祥:《燕行錄千種解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張伯偉等編校🦗👩🏿‍🎤:《朝鮮時代文獻所見筆談資料匯編》📟,鳳凰出版社,2022年12月

  章清等主編🧛🏻‍♀️:《近代日本漢文文獻叢刊》(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2月

  葛兆光:《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商務印書館,2022年10月

  

  8.敘事史學受到公眾熱捧,曆史撰述呈現多元化取向

  隨著面向公眾的史學書寫漸成潮流,曆史研究應當如何展開敘述🛃,成為擺在職業史學家面前的重要問題。2022年,魯西奇、羅新、王笛諸學者的多部作品頻繁“出圈”😜🫛,在公眾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熱議。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眼光向下💂🏿‍♂️🚴🏻‍♂️,貼近生活,借助高超的敘事技巧,展露在傳統曆史編纂中被忽略和遮蔽的普通民眾及其日常生活。將“小人物”的命運起伏放置到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之中,或者用具體微觀的細節來透射長時段的時代變遷,類似的敘述手法更容易激發讀者的代入感和共鳴感📙,也使得專業的曆史分析更易為公眾所接受。

  無論是標榜微觀視角👨🏻‍🦼‍➡️、基層社會🙈,還是聚焦于邊緣人物🌦、個體生命,注重“講故事”是這些曆史著作的共同特質📤🤵🏿‍♂️。2022年集中面世的數種微觀敘事作品,顯示出敘事史學的複興不僅流行于明清、近現代史領域,更延伸到材料匱乏的古代史研究領域。以問題分析為核心、探索曆史規律的傳統治史理念,不再是衡量史學作品的唯一標准。史學敘述模式的迭變成為當前曆史研究多維化和多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向度。

  參考文獻🛻:

  趙世瑜:《猛將還鄉🛕:洞庭東山的新江南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2月

  魯西奇💈🎛:《喜👍🏼:一個秦吏和他的世界》🍣🍩,北京日報出版社,2022年7月

  羅新:《漫長的餘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北京日報出版社👦🏿,2022年7月

  王笛:《碌碌有為🧏🏿‍♀️𓀀:微觀曆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眾》,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0月

  李碩:《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9.新“南”“北”寫作異軍突起🚴🏿‍♀️,現實主義文學強勢回歸

  隨著《平原上的摩西》等小說的影視改編,以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作者為代表的“新東北文學”開始走向公眾並逐漸經典化。與此同時✴️🛠,2022年“新南方寫作”概念也開始提出並被文學評論界廣泛接受,用以概括近年以華南為核心並輻射到東南亞的一系列創作實踐。“新南方寫作”與“新東北文學”遙相呼應🦠,成為當下令人矚目的兩股文學浪潮。

  正如“新東北文學”的主題是東北地區社會經濟轉型一樣,評論者亦指出“新南方寫作”之所以為“新”,是因為它是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發生和正在蓬勃發生的“新南方經驗”的文藝表征✴️。新“南”“北”寫作雖然有著不同的寫作地域、美學風格和文學意象🧔🏿‍♂️,但都是通過地方認知和地方敘事,來塑造和展現近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急遽轉型所帶來的曆史記憶和社會體驗,是一種立足“地方”👨🏼、面向當下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以此而言,新“南”“北”寫作的異軍突起🚶🏻‍➡️👩‍👩‍👦,無疑代表著百年來中國文學發展道路中一直占據主流地位的現實題材書寫的再次繁榮和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強勢回歸🦵🏻。

  參考文獻:

  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丁帆🎖:《尋覓現實主義文學的路標》🏊🏿‍♀️,《文藝爭鳴》2022年第1期

  李勇、席新蕾:《近三十年文學的現實主義發展路向》🌏,《文藝論壇》2022年第5期

  白楊🤴:《曆史經驗表達與東北區域形象建構——多重文化場域中的新世紀東北敘事》,《當代作家評論》2023年第1期

  王德威🚵🏼‍♀️:《寫在南方之南🧑🏿‍🌾:潮汐👃🏼,板塊,走廊,風土》,《南方文壇》2023年第1期

  

  10.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出版,倡導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社會科學

  最近十年👩‍❤️‍💋‍👩,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明顯的本土化和曆史化轉向。由于來自西方的理論體系與“中國經驗”之間存在著巨大脫節,當代中國實踐在學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的概括與總結,于是從曆史中尋找“本土性”,成為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共通路徑。曆史社會學在近年的急遽升溫以及“社會學本土化”問題的熱烈探討,成為這一本土化轉向最顯明的表征之一🦹‍♂️。2022年度出版的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一書可作為其中的代表。

  作為一位同時諳熟西方理論和中國曆史的曆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在本書中以對西方中國研究的回顧與反思開篇,直陳中國實際與西方理論之間的悖論性🤜🏻,倡言建立從中國經驗出發的新型政治經濟學❤️,並對中國社會發展進行了原創性概括🚮,強調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特點👩🏼‍🦳。黃宗智的研究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界尋求構建本土性學科理論體系的代表性嘗試🪹。同時也顯示出,從中國經驗提煉中國概念,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道路🛸⏸,以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已經成為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共識和自覺。

  參考文獻:

  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中國曆史回顧與前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

  趙鼎新:《儒法國家:中國曆史新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

  應星🕑:《社會學的曆史視角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嚴飛🐅:《曆史社會學的文化闡釋與意義構築》,《求索》2022年第6期

  李榮山🧑‍🎄:《文明比較與文化自覺:邁向和而不同的比較曆史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分享到:
杏宇平臺